去年公民 1985 行動聯盟發動二十五萬人凱道送仲丘,今年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發動佔領立法院。這兩波由年輕人發動的新型態群眾運動都吸引了相當多人的支持。當然,不是沒有爭議。但別急著評論單一事件。
如果你經歷過三十年前的消費者保護運動和環境保護運動,一定覺得似曾相識。當年也不是每次衝撞都有多了不起的訴求或論述。參與者未必真的完全了解問題,沒參與的大眾當然更不了解。但隨著一次次的衝撞,當點連成線再連成面,整個社會終於開始意識到那些潛伏於生活、環境、文化與政治脈絡的問題。
當年台灣社會的能量隨著政治的逐漸鬆綁而找到缺口爆發出來,混亂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相較之下,現在的社會比三十年前沉重多了,充滿了習得無助的感覺。越來越多人覺得自己再怎麼做也無法改變這個社會,無法改變這個國家。人們退回自己的小小世界,不抱期望地把日子過好。久了,是會生病的。
這就是為什麼從去年到今年,從凱道到立法院,整個社會都受到衝擊。這些衝擊不只是認知的,更是情緒的。抑鬱已久情緒沒有出口的台灣社會其實已經快悶死了,而這兩次由年輕世代發起的運動透過社群網站剛好把這些情緒喚起並匯聚起來,然後爆發。這是一種集體的療癒。
長輩們也別急著批評。之前長輩們總愛批評年輕人不關心社會,等到年輕人真走出校園關心社會你又叫他們回去念書。不是很矛盾嗎?而且大家捫心自問,長輩們對社會並沒有多關心一點,書也沒有念得更好一點。其實只是不能接受不同的價值觀吧。
我們的下一代在豐富的文化刺激與自由的環境中成長,他們原本就應該也的確比我們聰明。面對相同的資訊與情境,不同世代的判斷與決策當然不會相同。但那些差異多半源自價值觀,而非能力。如果一定要歸因於能力的差異,通常也是年輕的世代強一些。
也不要覺得年輕人很容易被煽動。你以為在這個時代煽動人很容易嗎?隨便找一間大學給你一班大一新生,你去煽動看看啊。大學生的行為如果真的如此容易受人擺佈,會有這麼多教授每天感嘆教學困難嗎?其實年長一輩的反而更容易被煽動。那些吃飯配電視看沒營養新聞,還會邊看邊跟著記者誇張情緒起伏的,都不是年輕人啊。
年長世代習得無助太久,都不知道怎麼動。看到年輕世代的反應速度,當然會感到有點恐慌。但大家的目標其實是一致的:過更好的生活,而且是自己能掌控的生活。年輕人不要把跟不上自己腳步的都看成敵人,長輩們也不要把價值觀與自己不同的都看成異類。多給對方一些信任、同理與時間,結合彼此的力量改變這個國家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