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天空

「出路」對心理系的學生來說一直是件很困擾的事。表面上很多工作都和人有關,但心理系的訓練好像又做不了那些工作。要跳出困境,你就必須確認,自己:一、必須真懂心理學;二、不能只懂心理學。

Jet Trail

必須真懂心理學

即使你講得出心理學的各種知識,或是能運用心理學的各種方法,都不代表你真的懂心理學。當你觀察到某個行為時,能夠根據行為的脈絡、心理學的知識、以及其他背景知識即時推論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且必須能以表徵與歷程來描述行為者心裡發生的事,才是真懂心理學。

心智的計算—表徵之理解(Computational Represent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Mind; CRUM)很重要。不只認知科學,在心理學的每個次領域都重要。心理表徵就是資料結構,心理歷程就是演算法。當你要描述人的心理,這是最有效、最精準也最能跨領域溝通的語言。

我這一輩子跨了很多領域,回頭來看,覺得台灣心理學界的各種對立(實驗—臨床,量化—質化,認知—本土)都是沒意義的。我對人類認知的洞察力來自臨床訓練,我做過眼動實驗、語料庫分析、自然語言處理、質性研究,我受認知科學訓練但也從社會心理學與華人本土心理學獲得不少啟發。最終都能回到 CRUM,從不覺得有衝突。你如果還在分派別,就不是真懂心理學。

不能只懂心理學

如果用美食來比喻,心理學在實務場域就像醬油。很多美食需要它,但沒有人單獨喝它。心理系畢業生要找到自己的價值,除了釀好醬油,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各種食材、烹飪方法與飲食文化的特性。

傳統的心理學訓練太去脈絡化。統計、實驗、測驗都是將個體從脈絡中抽離的分析過程。這些分析式的基礎訓練很好,但對於行為脈絡的了解同樣重要。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相較於人類學,心理學的確較缺乏進入田野實際觀察、對現象建立全貌觀的訓練。

現實世界不是實驗室,所有變項之間都有關聯。很多現象都需要多種領域的知識才能了解,很多問題都需要多種領域的方法才能解決。或許你比其他人更能解讀行為,但你的發現必須透過別的領域的知識與方法才能變成解決方案。如果只懂心理學,卻沒有跨領域的訓練也無法看到現象全貌,你是派不上用場的。

很多人對心理學有興趣,很少人知道心理學是什麼。學心理學的人必須很努力證明自己的價值。很辛苦,很多人放棄了。我直到今天都還在做這件事,而且會一直做下去。依然辛苦,但這個過程讓我持續成長。希望你也能堅持下去,不只為了心理學的發展,更為了讓這個世界因為我們而變得更美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