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台灣人的駕駛行為,我發現人們常常在烏雲密布、雨中、清晨、傍晚等應該開大燈的時間卻不開大燈。是的,這些時間不開大燈還是看得見前方。但雨中開大燈的目的不是照亮前方的路,而是為了讓自己的車容易被別人看到。
如果某位駕駛沒有看到你的車,但你的車剛好在他的行駛路線上,意外就會發生。輕則車體受損,重則人員傷亡。總之,都是你不樂意見到的後果。或許你會問:車子那麼大一台,哪有看不到的道理?告訴你,就有這種道理。讓我簡單說明如下。
信號偵測
對任何一位駕駛來說,他必須能夠即時偵測那些可能影響他行車安全的物體。例如,在變換車道時目標車道接近這位駕駛想要進入的位置的車輛。如果我們把某輛可能影響安全的車想像成某種信號,那麼其他的物體就是雜訊,即時偵測到信號就是我們的目標。在信號偵測的過程中,關鍵因素有二:信號的強度與雜訊的強度。信號雜訊比越高,偵測的表現也越好。
假定在一個晴朗的白天,你的附近只有一輛車,而那輛車就是你要偵測的。這時,信號強度很高,而雜訊很低,你很容易看到那輛車。如果車輛很多,信號強度不變,但雜訊增加了,偵測的難度也增加了。如果是雨天,信號強度減弱了,雜訊卻比晴天時大幅增加。這時,信號偵測變得更困難。人們的反應可能變慢,也更有可能偵測不到。
信號偵測的表現不只受到外界的信號與雜訊強度影響,也受到個體的敏感度與內部雜訊的影響。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在信號與雜訊強度不變的情況下,精神好的時候偵測表現比疲倦時好,專注時的偵測表現比心有旁騖時好。在雨中行車,很多時候我們會為了下雨帶來的不便煩心,而這也會影響我們信號偵測表現。
當我們開車在路上的時候,我們無法控制天氣,無法控制其他的物體,更無法控制其他人。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車。我們必須儘量讓自己的車變成更容易偵測到的信號,降低別人因為沒有看到而撞上自己的機率。如何增加信號強度?很簡單,打開大燈。必要時,再打開閃光警示燈。
何時該開大燈?
何時該開大燈?我很喜歡以前在美國開車時伊利諾州的《道路規則》寫的:「從日落到日出之間」以及「任何需要使用雨刷的情況」。此處的重點是,不需要做複雜的判斷,重要的是記住一些簡單的規則並練習至自動化的程度。
我個人還有一些簡單規則:若有很厚的雲層把白天變得陰暗,即使沒有下雨,我也會開大燈;日落前後即使天還沒全黑,我也會開大燈。若開山路,不論天氣狀況如何,我一定全程開大燈。我最喜歡的還是加拿大的「只要發動引擎就要開大燈」。這樣在需要的時候就不會忘記開大燈了,因為早就已經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