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知覺與防禦性駕駛

台中市長胡志強夫婦發生車禍意外,再度喚起民眾對交通安全的重視。我們或許無法完全預期意外的發生,不過只要對累積風險(cumulative risk)有正確的認知,並採取適當的防禦性駕駛(defensive driving)策略,還是可以讓自己更安全。

Street

累積風險指的是,在一段期間內持續重覆有風險的行為,會發生意外的機率。假定做某種行為一次發生意外的風險是 p,那麼每次安全的機率就是 1 – p。如果重覆 n 次,安全的機率是 (1 – p)n,發生意外的機率就是 1 – (1 – p)n。舉個例子,假定騎機車一次發生可能造成頭部受重擊的意外的機率是 .001,每周 5 天上下班共騎 10 次,一年 52 周共 520 次,遇到意外的機率就是 1 – (1 – .001)520 = .41。如果我們看五年的期間,這個機率就提升到 1 – (1 – .001)520*5 = .93

人的風險知覺(risk perception)特性是:我們很容易只知覺到單次風險,而忽略了累積的風險。一般來說,單次的風險並不會非常高。這也讓許多駕駛人不覺得違反交通規則有什麼大不了的,也沒有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因為,他們覺得很安全。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些駕駛行為等於是增加了單次意外的風險。習慣這些風險較高的行為且經常重覆,累積的風險是會高得嚇人的。以前段的例子為例,單次風險 .001.0001、和 .00001 在駕駛人的主觀知覺可能沒什麼差別,但五年的累積風險分別是 .93.23.03,差別就大了。

大部分台灣的駕駛人因為駕駛習慣不佳導致累積風險高,又經常沒有妥善保護自己。因此一旦發生意外,造成自己及他人的傷害就會很嚴重。是的,只要騎車或開車上路就有風險,我們當然不可能將風險降為零。但我們可以做的,是採取防禦性駕駛的策略,藉由降低單次駕駛的風險來降低累積的風險。

防禦性駕駛指的是,光是遵守交通規則是不夠的。你要主採取各種措施,為可能發生的危險狀況預作準備。例如,不要假定別的駕駛人都是守規矩的。綠燈亮了不要急著踩油門,確認紅燈路口的車停下來後再開車。在高速公路上與前後車保持足夠距離,讓你有時間對各種愚蠢駕駛造成的危險情況作反應。也不要假定別的駕駛人都是全神貫注在駕駛。要轉彎時,確認即將通過路口的車子的駕駛已經注意到你且開始減速,再起步轉彎。你也要做好保護措施,例如天色不佳就開大燈,讓別的駕駛人更容易注意到你,而不會因為看不清楚而撞上來。

這些看似瑣碎的小細節,每一項都能降低風險。在美國,各州駕駛手冊裡一定會詳細解說防禦性駕駛。違反交通規則被罰上交通安全課,學的也是防禦性駕駛。在台灣,民眾不僅對累積風險的認知不足,更缺乏防禦性駕駛的技能。更糟的是,像我這樣不僅確實遵守交通規則、還確實遵循防禦性駕駛原則的人,有時還會被取笑,說是「不會開車」、「怎麼那麼怕死」。這種社會氣氛,也助長了不安全駕駛的行為。記得我的表弟前幾年從國外回來渡假時,我特別提醒他在台灣開車更需要防禦性駕駛。他回我一句:「台灣人開車哪裡懂得防禦?根本是攻擊性駕駛(offensive driving)!」想想也是,台灣的駕駛人都在忙著侵犯別人的路權,而很少注意保護自己。

在我 20 年的駕駛經驗中,在台灣和美國都遇到過幾次不是由我造成的、可能發生危險的情況。不過,因為我只要上路就一定採取防禦性駕駛,所以都能保持安全,人車均安。要記住,防禦性駕駛不是讓你在危險發生的時候才拿出來用的,而是只要上路就要用。防禦性駕駛要有效,就要練成自動化的技能,每一分每一秒都徹底實踐。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每一位讀者都有機會檢討自己的駕駛習慣,逐漸停止一些不安全的駕駛行為,並學習一些可以讓自己更安全的駕駛行為。也希望你下次和親友聚會時,能幫助他們了解累積風險的意義與防禦性駕駛的重要性。希望每一位讀者與各位的親友,每天都能平平安安出門,快快樂樂回家。

最後,衷心祝福胡市長的夫人邵曉鈴女士。希望邵女士能度過難關,早日康復。

延伸閱讀:無頭乘客高雄市的單行道機車逆向行駛單行道的風險全民違規的國家風險不知覺

延伸閱讀(站外):防禦駕駛教戰手冊(PDF,5.0 MB)(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重編] 防衛性騎乘Schee.info);Defensive driving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