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 從髮禁解除開始

教育部早在十七年前就已解除髮禁,但據報導,目前多數國中仍實施髮禁。報導指出,學校實施髮禁是「為了學生的衛生和成績」,某國 中老師說可以經由孩子的髮型、服飾,及早發現孩子品行變壞的跡象。也有學校說,學生理短髮才有學生樣子,學校也好管理。

很難想像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學校仍有髮禁,我更不能理解這些支持髮禁的邏輯。台灣向來沒有鼓勵創造力的文化,看看我們的教育:生活上,學生被規定穿一樣的制服、背一樣的書包、再加上陰魂不散的髮禁;課業上,學生又被填鴨式教學與過長的上課時數剝奪了獨立思考的機會。

看過「哈利波特」嗎?哈利、妙麗和榮恩能夠找到魔法石、發現密室的秘密,靠的是不墨守成規的冒險性格與動機,以及解決問題的創造力。即使是比較會念書的妙麗,她也能將課堂所學運用到日常生活,而不是死讀書。我們都喜歡這三個孩子,他們都是國中生的年紀。

如果他們在台灣念國中,他們的智慧與創造力能夠正常發展嗎?

我們的文化不太能接受具創造性格的人,只鼓勵聚斂性思考,不鼓勵擴散性思考。我們的教育只訓練學生解決有明確結構的問題。我們有一個阻礙創造力的文化,我們的孩子早已失去創造力。

這種文化的影響是很深遠的。行政院長游鍚堃批評台北市長馬英九的防禦性公投意見異於常人,馬市長則回應,他跟游院長的意見很不同,但跟常人意見差別不大。黨派雖不同,但兩人似乎都覺得「異於常人」不太好。在台灣,即使是國家菁英,仍然害怕跟別人不一樣。

中研院李遠哲院長做出能夠得到諾貝爾獎的研究,是在到了美國之後;李安拍出「臥虎藏龍」這樣以創意融合東西文化、獲高度肯定的電影,也是在到了美國之後。太多例子給我們這樣的感覺:總要離開了台灣,思考才能得到解放,創造力才得以發揮。

當然,創造力和性格有關係。有創造力的人願意挑戰傳統、不從眾、願意冒險、有高度的動機。但創造力也不是天生的,它可以被訓練。大部分的人如果有機會且願意嘗試的話,創造力是可能增加的。而許多有創造力的人,也擁有許多需要花時間學習才能獲得的特定領域的知識。就像畢卡索跳脫具象傳統,畫出我們現在仍然認為具高度創意 的抽象畫作,那也是在他受到非洲原始藝術的衝擊與啟發之後。

我們的文化與教育扼殺了多數人的創造性格,也阻礙了他們的創造力的培養與發揮。今天台灣的中學仍有髮禁,顯示這樣的文化並沒有太大改變。這不僅反映了教育的危機,更凸顯了文化的危機。拜託別再注意學生的頭髮了,多關心更深層、更重要的問題吧!

(原發表於 2003 年 12 月 5 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