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牆裡 牆外

教育部二十五日舉辦一場研討會,決議在強迫入學條例施行細則中,增訂強制中輟生家長接受親職教育的條文。許多中輟生來自弱勢或功能不健全的家庭,應該是此一決議形成的原因。這是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但未必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如果我們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會發現一個很矛盾的現象。對許多中輟生來說,他們的家庭是弱勢的,校園以外的世界又是危機四伏的。相較之下,學校是一個資源豐富又舒適的環境,照理說應該對這些孩子有最大的吸引力。但我們卻很遺憾地發現,學校往往是這些孩子最不願意去的地方。

為什麼?我們目前的中小學基本上都是依據升學主義的價值觀設計出來、為中產階級的孩子提供教育服務的。這樣的環境對於來自弱勢家庭或學業表現不佳的孩子,其實是相當不利的。就以國中為例,除了輔導老師,一般的學科老師最在意的就是成績,最喜歡的就是成績好常規好的孩子,不太可能主動接納或試圖了解學業表現不佳或常規不好的孩子。

雪上加霜的是,台灣社會太過自我中心,以致許多家庭教養出來的孩子,都普遍欠缺同理心。今天如果一個國中生因為家庭環境不佳,無法好好洗澡或穿乾淨制服上學,當他走進教室時,他的同學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嫌惡,而不是將心比心,從對方的角度試著了解他為什麼會那樣,更不用說是去關心他了。

如果你來到學校,發現大部分的老師和同學都不接納你,讓你很痛苦。又不敢回家,因為家庭沒有溫暖。所以你不上學也不回家,而在外面混,結果發現反而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你會不會也作出「不去上學」的決定?那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而是一個痛苦的決定。當大部分同年齡的小孩都在學校裡享受學校豐富的資源和舒適的環境時,小小年紀的你必須在龍蛇雜處的現實社會中求生存。在那樣的環境裡,或許有人願意接納你,但也充滿了危機。

學校的資源與舒適性比大部分中輟生的家庭及他們在外面混的環境好,但學生中輟問題仍不斷發生。學校的大環境不改變,中輟的問題就不可能解決。就算把孩子找回來了,沒有一個真心接納他們的環境,沒多久他們又會中輟。沒錯,來自這些中輟生背後的家庭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但是每一個孩子後面都有一個家庭,光是教育這些孩子就已經讓老師們精疲力盡了,教育機構不可能有太多餘力處理家庭問題。

教育部願意藉由強制中輟生家長接受親職教育,來協助中輟的孩子及他們的家庭,這是值得肯定的。但也不要忘了學校本身還存在著更大更根本的問題,需要教育部拿出更多的資源與更大的魄力來改革。

(原發表於 2003 年 11 月 27 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