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游牧人生與夢想之地

《游牧人生》與《夢想之地》的核心價值正是一般美國人的價值觀:遇到再糟的事仍然天真、良善與信任。接連看完兩部電影也讓我想起自己的一些經驗。(無雷)

Road Trip

兩部電影裡都有磨難,但是沒有惡人。十九年前愛爾蘭導演吉姆謝利登的半自傳式電影《前進天堂》也是。挫折中沒有失去夢想與信念。1994 到 2001 年我在美國中西部鄉下玉米田裡的小鎮念書。大部分人事物就跟電影一模一樣。

到美國念書也是我第一次到這個國家。我先從台灣飛到西岸,在舅舅、舅媽家暫住幾天,然後才再飛到中西部。

我到美國的第二天,《阿甘正傳》上映。舅舅說,你去看電影最能了解美國。看電影是最美國的休閒(我本來也愛看),而這部電影是最美國的電影。

看完,燈亮,整間滿座的觀眾起立鼓掌,久久不絕。這就是美國。正是我在本文開頭說的,電影強化了大眾心中那種不管怎樣都要保持天真與良善、終能逢凶化吉的核心價值。

在中西部鄉下那幾年,更是深切感受到這點。當然不是都沒遇過壞人。電話詐騙的,種族歧視的,難免遇上。但是整體來說,你看得到某些保守與單純的倫理與價值把人心連結起來。

《游牧人生》的導演趙婷在得獎感言中提到「人之初,性本善」,提到「相信我們在任何困境,都能善良對待彼此」。華人從小背誦的幹話,只有到了美國才顯真實。

念博士班的第二年到密西根州參加一場研討會,也有從中國來的研究生參加。他也是第一次到美國。我還記得他怎麼描述他在飛機上俯瞰美國的心得:「真是地大物博!中國太貧脊了。」

離開美國前兩年駕車橫越了一趟這個國家,經過很多不同的地理環境與遺世獨立的偏鄉小鎮。以前學過的成語,地大物博,安居樂業,差不多也就是這樣了。

《夢想之地》也很有趣。你會看到韓國家庭的價值(其實東亞的家庭價值都差不多),也會看到美國價值。但這兩者在電影中是融為一體的。

一定要說東西方的差別,大概是外婆的角色。在東亞,祖母不只是母親的母親,更是凝聚家族的核心。尤其祖孫之間的情感連結特別強。

我小時候因為父母工作忙碌,有段時間住外婆家,跟外婆同床睡。老房子廁所離臥室太遠,床邊還擺個夜壺讓我半夜尿尿。外婆帶大的男孩看《夢想之地》真的被觸發太多情感。

回想起來我做過不少讓外婆傷心的事。但她終究是把我照顧得好好的。不是只有吃得好穿得暖,還教會我折紙、翻花繩、各種手工藝,以及在家門前的院子感受生活。就像電影裡的外婆和她的紙牌與水芹。

外婆七年前走了。但她傳承給我的回憶、習慣、喜好與價值觀一直留在我身上。她在天之靈大概還是會覺得現在的我跟小時候一樣混蛋。但我知道她還是愛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