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車上讀懂城市:高雄的現代性

週五傍晚,50 路公車在鼓山輪渡站一發車就滿了,光這一站就上來 25 人。接著捷運哈瑪星站、五福瀨南街口、大智路口、真愛碼頭、高雄女中,各站仍不斷有人上車。

Bus

乘客組成相當多元。旗津、哈瑪星、鹽埕是熱門景點,韓國年輕觀光客就佔了三成,還有帶小孩的中國家庭。其餘則是本國人,年齡層分布廣泛。

平日搭公車當然還是以本地乘客為主。長輩以外,也有更多青壯年。也經常遇到外國人:在地日僑最多,韓國遊客也常見。若是漁港與工業區附近的路線,則是移工較多。

我先前在〈港都客運 50 五福幹線:最高雄的高雄市公車〉提到過,這條公車路線最貼近傳統高雄生活軸線,是理解城市日常的最佳窗口。

這些乘客完全不是刻板印象裡「弱勢族群」的樣子,而是最懂得運用現代交通服務的一群。弱勢族群當然也還在搭公車,而且因為服務品質的提升,他們也得到更好的照顧。

這正是重點:唯有能夠滿足大眾需求、主流化的公共運輸才真的照顧得到弱勢。如果公共運輸只把「照顧弱勢」當作目標,就永遠只能提供最低限度、連弱勢都照顧不好的服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