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運輸與交通平權:逐漸進步,但還可以更好

搭車過程中看到兩個與交通平權有關的情境。都反映了這幾年的進步,但還可以更好。每一種運具都有其優點與限制。彼此互補,持續進步,每個人都能更自由移動。

捷運

Public Transportation

捷運上,一位長輩拉著菜籃車上了車。幾站之後來了位推助行車的長輩,剛好也坐附近。

他們如果在公共運輸不便的城市,可能就少了很多出門的機會。或是必須選擇高風險的交通方式,例如電動代步車。再不然就是必須麻煩子女接送。

推助行車的長輩在美麗島站轉乘。這站需要長距離步行,以及上下樓。這時就突顯輕軌的優點:從路面直接上車,下了車就回到路面。

公車

Public Transportation

民族幹線經過新莊高中站(這站附近就是高雄榮總),有一組坐輪椅的長輩、女兒或媳婦(也是長輩了)與看護要上車。公車平常停的位子不適合輪椅上下。司機下車確認後,往前開一點,再架渡板。

下車時也是。一般乘客下車的位置不適合輪椅。所以車輛還是得往前移,最後輪椅是在路面(而非公車站的範圍)下車的。

公車已經是低地板了,但是上下車無論如何還是有一階要克服。交通狀況多,很需要司機隨機應變。同樣地,這也是輕軌處理得更好的情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