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壯年時期就開始積極使用公共運輸,是成功老化的必要條件

台南一位 72 歲男性在地下室駕車自撞,當場死亡。確切原因外人不得而知。但也突顯高齡駕駛的問題。

Public Transportation

每個人都總會有一天老到不適合駕駛汽、機車。你如果維持舊習慣直到不得不放棄,再建立新習慣已經太遲。更有可能的是意外比那一天更早到來。

或許你會說,還可以叫子女載。但那不僅增添家人的負擔,也限制了你的自由。甚至造成別人的困擾。我就在看醫生候診時聽到一位長輩問可不可以讓他早一點看,因為「兒子開車在外面等」。

唯有公共運輸(以及隨之而來大量步行)能夠讓你維持移動的能力,讓你不論多老都能自在探索城市,拜訪朋友,維持生活與社交品質,促進身心健康。

都會區的公共運輸系統只會愈來愈複雜,不論是路網、路線、運具、轉乘、場站、資訊系統或車資計算與支付方式。你如果沒有在青壯年時期就生活在這套系統中,跟著一起成長,老了再進來會有相當大的適應困難。

現代的交通行動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也能補傳統公共運輸之不足。

例如現代化的計程車叫車平台以及短期租車服務,你可以有開車的便利,又不需要自己擁有汽車。當然這些服務都剛起步,但的確是未來的趨勢。

又如都會區以外有需求反應式運輸系統(Demand Responsive Transit System, DRTS),例如小黃公車。當然目前還是很粗糙。但隨著科技的進步,需求的彙整更精準即時,運具駕駛的人力成本更低(例如自動駕駛),系統也還可以更貼近需求。

重點是,你必須從青壯年時期就開始積極使用。青壯年比高齡族群對服務設計與體驗更敏感、要求更高、意見更多,會是系統改善的驅力。也就是說,你在參與系統的設計。不只讓系統更能滿足你現在的需求,未來更能滿足老年的你的需求。

你也必須從系統還不完美的時候就開始積極使用。如果每個人都只是袖手旁觀,想等到系統完全符合自己需求時才用,是永遠等不到那一天的。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你不積極使用,它就不會變成你喜歡的樣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