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交通卡攜帶與使用方式

十餘年來公共運輸南來北往,我的交通卡一直都是獨立放在包包最外層的隔層,方便取用。不管背哪個包包出門都一樣。來聊聊習慣的形成及演進。

MeNGo Transport Pass

包包的變化

照片裡這個書包背了十三年了。平常生活工作都以這組書包為主(我有四個不同顏色的)。偶而也會用大一點的公事包或小一點的包。但卡片在最外層這點是不變的。

卡片的變化

早年到不同城市必須使用不同的交通卡。僅用到的那張拿出來放最外側隔層。例如上台北就把其他卡片收起來,放悠遊卡在最外層。

2014 年一卡通公司成立,我因緣際會獲贈一張五月天一卡通。再加上 2015 年起台北捷運亦可使用一卡通,這張卡片就一直是我在台灣各地主要使用的交通卡,也用於小額消費。

2022 年高雄曾經推出過一個月 520 元的特價月票。那時辦了 MeNGo 卡。過了那一個月之後又回來用五月天。

2023 年開始使用行政院交通月票 TPASS,MeNGo 卡復出成為主要的交通卡。五月天那張就退下來。但因為它還是高市圖的借閱證,還是會隨身攜帶。

新增吊繩

以往我攜帶交通卡是完全獨立的,沒有卡套也就有吊繩。不過近年因為愈來愈頻繁使用公共運輸,怕不小心把卡片掉在路上,遂多了吊繩連結。

為什麼不放在手機殼

前幾天看到前高雄市文化局長尹立老師在臉書分享他把交通卡裝在手機殼、這樣手上只要有手機就能搭車。我心想:果真是年輕人啊!

十五、六年前我開始用交通卡到處跑時,手機還沒那麼智慧,體積也還沒那麼大。所以沒有那麼依賴手機。手機和交通卡也就自然一直分開處理。

另一個原因是獨立的卡片在動作不太準確的情境還是有優勢。例如車輛在搖晃,或是你人在移動,和驗票機又隔著幾位乘客,你打直手臂拿著卡片去「啪」一聲壓在驗票機上,就比拿手機順一些。

尤其因為公車狀況多,我離座下車前通會會先收手機,空出雙手。直到接近驗票機前才掏出卡片。

有些長輩搭公車如果剛好坐在後門驗票機背面的位子,他們下車前會坐在位子上把手伸到驗票機前去感應。當然這得有靈活的手腕。又因為看不到,就上上下下移動,直到聽到語音回饋。這也是卡片的優勢。

為什麼不用手錶內建的交通卡

我的手錶內建了交通卡,但即使在開始使用月票之前我通常也只把它當備援。主要的原因還是上一段說的,驗票需要大動作,卡片還是比較順。次要原因就我習慣儘量把所有交通記錄集中在同一張卡片方便事後回顧。

為什麼不用金融卡或信用卡上的一卡通或悠遊卡

交通是非常特化的需求,我喜歡特化的交通卡。主要是我的偏執,喜歡這樣的純粹。它就只做交通這件事,以及交通衍生的小額消費,例如便利商店買水或台鐵買便當。

避免不慎遺失信用卡也是一個原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