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運輸上的入座與讓座

公共運輸上的讓座糾紛經常成為熱門話題。有些人覺得是規則的問題。如果還是威權時代,當然什麼事都是政府規定,人民服從。但是來到民主化的社會,還是要透過人際技巧來解決。

Public Transportation

公共運輸讓座很難明文規範。例如捷運上一對年輕夫妻帶一對幼兒,孩子們抓不到把手但有直的握桿可握,爸媽也牽著。孩子安全無虞,甚至扭來扭去東張西望覺得好玩。只搭幾站,爸媽也覺得負荷不大。你去讓座,大家反而尷尬。

我的準則

入座

搭捷運優先坐博愛座。上車先看博愛座,空著就坐了。即使整個車廂都是空的還是坐博愛座。好處是每次搭車都坐固定的位子,不必掃視整節車廂找空位。很多人不敢坐博愛座就空著,多一個人站著,車廂更擠。

公車就看情況。現在低地板公車的博愛座都在地板層,一般座則要爬一兩層階梯。我常搭的路線常有長者搭乘,如果路程長,我會坐一般座,把博愛座空下來。但如果只搭幾站,博愛座又是空的,就直接坐了。

讓座

我不會因為身分讓座。也就是說我不會因為你年長或帶小孩就主動讓座。如果你很明顯看起來就站不穩或站得辛苦,例如虛弱、懷孕、受傷、氣色不佳、或是小孩握不到握把,我當然會主動讓座。否則一律不主動詢問。(任何有過讓座經驗的人都知道。用身分這類寬鬆的標準去讓,有九成以上的機率會被拒絕。)

座位不對號,先來先坐。你上車沒位子但想坐下,要別人給你座位,當然靠人際技巧解決。很多需求是隱性的,你不說,別人也不知道。陌生人之間的關係本來就是工具性的,都是社會交易。你要別人給你什麼,是不是先想想你可以如何交換或請求,以及如何用適當方式提出?這些都是政府規定不來的。

公共運輸素養

體適能

利用公共運輸必定需要大量步行,以及在移動的車廂站立一段時期。每個人都要訓練自己適應。即使是高齡者,只要沒有重大傷病及障礙,都要儘量把體能訓練到足以應付來自公共運輸的負荷。期待別人讓座之前,想一下自己是否極積提升體適能。要成功老化就要有起碼的企圖心。

有些人會說自己因為老化、退化,體能不行了。老化當然不可避免。但你的體能其實可以比你以為的更好。只要持續維持中高強度運動,還是可以讓你比原本的你老得更成功,活得更優雅。把體能訓練到可以自在地使用公共運輸就是個很好的目標。

其實公共運輸本身就是很好的漸進超負荷體能訓練。高鐵及高捷剛通車的那幾年,我的 BMI 從 25 降到 24。那段時期我完全沒有運動習慣。但因為不管到哪都要大量轉乘與步行,身體活動量自然增加很多。

問題解決能力

在捷運上身體不適、亟需要座位又不可得(原因不論),正常反應一定是下一站先下車到月台找椅子坐著。精神恢復一些再搭下一班車。萬一要拉肚子什麼的也來得急再撤退到廁所。會在車上花時間跟陌生人吵讓座的事並不是最好的解法。或許還有氣力吵,本來也不是真的迫切需要座位。

人際技巧

每個人都付了應付的車資來到車上,這班車也不對號入座。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當然先來先坐。沒有人應該只因為年齡或身分就獲得資源與尊重。你要得到什麼,例如座位,就用你的人際技巧去贏取。

你搭捷運時覺得需要座位,客氣地說明與詢問,一定有人會讓。最起碼的適應環境及人際互動的能力還是要有的。不要在那裡因為不好意思開口或是態度不好而沒位子坐還發文公審。

請人幫小忙比幫大忙更不容易被拒絕。捷運上請人讓座,請求要夠小。直說真實原因,例如身體不適,請對方讓你坐一兩站休息一下就好。你坐了一兩站,大部分的人會繼續讓你坐。其實多半讓座之後就會走掉了。真要把位子還人家,你休息也夠了。

我知道你未必喜歡或擅長社交,但在城裡生活還是要有起碼的社交技巧。那是基本的適應環境的能力。至少把自己訓練到搭捷運身體不適需要座位時敢開口用適當的方式對陌生人請求,而不是期待政府來解決你的「不好意思」。

差序格局的終結

以往儒家社會有所謂差序格局,人與人間有不同的等級關係,每個等級預設的權力與資源都不同。李昂本來就是反叛舊價值的,這次她卻成了自己年輕時征戰的對象。這件事很後設,彷彿這個周處除三害式的結局是早早寫好的。

要說李昂公開抱怨搭捷運沒被讓座的事件有什麼貢獻,也許就是加速儒家社會差序格局的終結。這個社會已經充分意識到人是平等的了。沒有人應該只因為年齡或身分就獲得資源與尊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