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 MUJI BOOKS:小書店裡的大世界

一般人討論書店大概不會想到無印良品,但無印良品店內的 MUJI BOOKS 是書店(尤其獨立書店)的典範:了解目標客群,也知道如何透過選書跟人連結。

MUJI BOOKS

先舉一個最近的例子。我最近到高雄漢神巨蛋的無印良品門市,架上這幾本書的組合立即吸引我的目光:

  • 男孩、鼴鼠、狐狸與馬
  •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 走路・回家
  • 日子是不斷的喜歡
  • 零公里:我與幸福的距離
  • 亞曼的樸門講堂

這些不是單純的工具書。它們從外到內,從方法到心法,從生活到人生。六本書就清楚傳遞無印良品的價值主張(簡約與環保),而且跟入店的消費者內心連結起來。

你去任何一家店買日用品,都不會只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你買一件衣服不只是為了蔽體,而是穿出你自己。你戴運動錶不只是為了記錄運動,而是為了運動得更好,更享受運動。你讀一本書不是為了理解內容,而是為了從理解中得到啟發與靈感。

生活中的大小細節是彼此關聯的。你的選擇不只反映你的需求,更反映你的價值觀、你的性格、你的人生,以及你是誰。

MUJI BOOKS

再舉一個例子,今年一月,高雄 SKM Park 無印良品。也是只用了幾本書就清楚連上目標族群。不只是生活需求,更連上內心深處的價值觀。

  • 謝謝妳,成為我的媽媽
  • 不當媽會怎樣?
  • 媽媽的自由
  • 因為是爸媽,你值得輕鬆快樂每一天
  • 崩潰媽媽的自救指南
  • 做個不完美的父母
  • 我要當快樂的媽媽,也想成為有價值的自己
  • 疲憊媽媽的修復練習

MUJI BOOKS

同一天同一家無印良品的另一個書架上,整排瑜珈與減壓書的盡頭是現在很難買到的《運動改造大腦》。不得不讚嘆 MUJI BOOKS 選書之精準。

MUJI BOOKS

去年十一月的漢神巨蛋無印良品。架上一整排的穿搭書中有一本《最美五套》。遠流出版。內容意外地還不錯。表面的美以外,還有心理需求的連結。有些道理蠻基本。例如你喜歡的未必適合你,買得好未必穿得好。但是最基本的通常也最難。

MUJI BOOKS

我很喜歡其中一段:「如果你穿到適合的版型,很容易凸顯的是你的人,而不是穿在你身上的衣服。」

MUJI BOOKS

去年二月,也是漢神巨蛋無印良品。架上有一本日本心理學教授寫的《50+ 開始過愉快生活的心理學》。跟一般養生書不同,更著重心理與社交。其中有一段講男性連閒聊都不會,「只會講自己的興趣或是自誇而已。」台灣又何嘗不是如此。

MUJI BOOKS

去年一月的漢神巨蛋無印良品。也是只用了四本書就書就精準拉住目標族群,傳遞價值主張。

  • 那些美麗的事物
  • 畫給心累的上班族
  • 她們的創作日常
  • 針與糸

MUJI BOOKS

三年前的漢神巨蛋無印良品。這本韓國作者的《我不漂亮:外表決定一切,但我決定我自己》談她如何從「女為悅己者容」的痛苦中解脫,找到真實的自己。

啟示

我在《獨立書店的挑戰與機會》就說過,獨立書店資源有限,要用最精準的設計讓入店的人很快覺得被在意、接納與啟發。開店就是策展。

七年來我擔任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顧問,訪視了相當多的獨立書店。大部分都有強烈理念,但很少能清楚描繪目標族群輪廓。目標族群不明確,就很難知道如何連結人心。

MUJI BOOKS 是個典範。當然它有一些優勢,例如入店的顧客腦中多少在想著從生活到人生的大小需求。但另一方面它很小,選書沒有犯錯的空間。整體來說它把「選書即策展」與「找到潛在需求(顧客自己或許都還沒意識到的深層需求)」做得極好。

在自己家裡書房回顧自己從小大到逛書店買書的經驗,很少是因為「我想要買這本書」而去書店買書。幾乎都是隨意逛書店的過程中被某本之前不知道、也不覺得有關的書「打中」與「召喚」而買下來的。

這就來到我想強調的最後一點:實體書店要賣的「不是」讀者想要的書(那個網路買就好了),而是讀者沒想過、逛了看到才意識到自己需要的書。就算你今天賣的是其他產品也一樣。只滿足期待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創造驚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