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觀察、重新發現世界:讀劉克襄《福爾摩沙大旅行》

讀一百五十年前西方人的台灣遊記,最讓我讚嘆的是他們的好奇心與觀察力。好奇心帶著他們去探索未知世界,觀察力則讓他們的體驗能夠被注意與記錄下來。

福爾摩沙大旅行

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類存在的本質。對未知的好奇觸發我們探索的動機與冒險的勇氣。新體驗帶來的啟發與新發現帶來的驚喜則又回過頭來強化了我們的好奇心、動機與勇氣。

人類從演化到這個世界上以來的文明一直都是這樣推進的。只是隨著知識的累積,好奇心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逐漸被磨光。我們都在學別人發現的知識,自己卻忘了如何探索世界。

很多時候我們變得膽小。當我們想探索什麼的時候,心裡就有個小聲音說:「以前一定有人做過。上網查一下別人怎麼做吧。」於是我們永遠跨不出第一步。

到最後,這個社會上大多數的人一輩子都活在同質性很高的親友與同事組成的小圈圈,對世界不了解且充滿偏見。還保有好奇心的人很少。

觀察力

觀察力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在科技不發達的一百五十年前更顯重要。沒有照相機,沒有錄音機,沒有攝影機,一切就只能依賴人的感官與紙筆了。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的觀察力反而愈來愈少磨鍊的機會。我們經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到處拍照、錄音、錄影,好像記錄了很多資訊,卻很少真正注意與觀察到有意義的現象。

到最後我們也不觀察了。旅遊就是跟著前人的腳步,這個景點這樣拍,那個景點要打卡。還有那些一直叫你看這看那、做這做那、說一些很瑣碎又沒重點的故事把你時間佔滿滿的導覽。你不會有機會主動觀察、探索與體驗。

日常生活更是如此。我們知道的愈多,觀察得愈少。我們一直在學習那些已知,卻忘了這世界的已知永遠只是冰山一角。

人生的大旅行

過去一百五十年這個世界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從工業革命到兩次資訊革命,世界變化愈來愈快,不確定性也愈來愈高。我們熟悉的世界逐漸消失。突然之間,我們又跟十九世紀的西方旅行家面臨一樣的挑戰。

在二十世紀,生涯路徑有明確結構與方向。幾歲的人應該或不應該有什麼樣子,應該或不應該做什麼,都有明確的定義。大部分的人也就順著走下去。來到這個世紀,傳統的生涯路徑逐漸消失。我們愈來愈難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參考,也愈來愈難有前人走過的路可以走。

換句話說,我們比我們的上一代更需要找回好奇心與觀察力,持續重新發現這個世界。《福爾摩沙大旅行》裡一百五十年前遊台灣的西方旅行家的故事,以及劉克襄對這些故事的重返與考證,是最好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