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從宜步行開始

上週日從高雄小港騎自行車回市區,路上看到兩位坐輪椅的長輩被推在慢車道上。這當然是因為人行道的缺失,甚至缺乏。我們的政府總愛大型建設,忽略了最重要的基礎建設:步行環境。

Walkability

良好的步行環境對城市的宜居至關重要。曾有加拿大學者研究發現,可步行性(walkability)愈高的社區,居民騎自行車或利用公共運輸的比率較高,而肥胖與相關疾病的盛行率也愈低。

可步行性是公共運輸的基礎。一個城市就算有再綿密的軌道與公車路網,市民仍然必須依賴步行,而且是大量的步行,才能順利從一點移動到另一點。

可步行性也是健康促進的基礎。讓市民離開坐式生活,開始動起來,最簡單的活動就是步行。如果這都做不好,每個開車騎機車的傢伙都病懨懨,誰會相信你的城市樂活宜居。

換句話說,可步行性直接連結了經濟學人宜居性調查的「基礎建設」,也從預防的層級間接連上「健康照護」。可以說是基礎中的基礎。它不只是公共運輸的基礎,也是健康促進的基礎。

Walkability

只是這永遠是台灣的公共建設中最被忽略的一環。以這一兩個月的台鐵台中高架通勤車站與高雄地下通勤車站的啟用為例,實際體驗與觀察發現,其實也就是車站開始營運。站外的步行環境都還沒有跟上。

環境永遠不會完美。在督促政府改善步行環境的同時,市民自身的行為也要改變。不能因為環境不完美,你就什麼都不做。去做,才知道環境多糟,也才知道如何對政府施壓。

別怕步行。騎機車也得曬太陽。你騎車會防曬,步行照辦便是。若在某些路段必須走上車道,靠左。順便記錄違規佔用騎樓人行道者,提出檢舉。自己先改變,環境才可能改變。

也有一些時候,環境改善了,但人的行為還是照舊。例如很多高雄人還是習慣汽機車點對點移動,很少利用公共運輸與步行,也就感受不到城市的改變。如果你願意步行,就能你以新的方式探索城市,也能獲得驚喜。

Hualian Bus

例如外地人來高雄因為沒有自用運具,反而比更地人更常步行。我就發現有時外地人比本地人更知道如何利用公共運輸及步行在城裡移動。就像我之前去花蓮就是利用公車與步行移動,而很多本地人還不太知道怎麼搭公車。

我會建議,從現在開始,不論城鄉,每個人都要訓練自己,短程(例如只有兩三公里)汽機車旅次儘量改為步行。你如果願意改變,不只你自己,全家都會獲益,國家也會進步。

宜居城市,就從宜步行開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