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是一種集編、導、演、攝影與後製於一身的創作。也是一種設計。你必須平衡多方需求:個人記錄,觀看體驗,以及包含環境、時間與設備在內的資源限制。
自拍磨鍊你的觀察力、想像力與角色取替能力。當你在空間中有些感覺想記錄下來,而且自己要入鏡,你必須:
- 快速評估如何取景,以及放置手機。你需要有很好的觀察力才注意得到有趣的景,以及找得到適合放置手機的角落。
- 快速評估作品樣貌。你需要有很好的想像力才知道該如何傳遞什麼感覺。
- 快速評估如何入景。你需要有很好的角色取替能力才能快速在攝影者與演員兩種角色間切換。
- 最後按下快門,在極為有限的延遲時間(手機內建相機通常最多給你十秒)內精準執行。
這整個過程都在訓練你的反應速度。時間、環境與技術的限制往往非常嚴苛。你會有嘗試錯誤的機會。但次數不會多。通常試兩三次之後無論如何就得收工離開,然後從中挑出相對來說較可接受的。
從研究到原型設計到實作,其實就像典型的設計專案。只是壓縮在極短的時間完成。所有的事都是熟能生巧,自拍亦然。多練,就比較不會手忙腳亂。
最有趣的還是最後的演出。雖然說是演出,演的不是別人,還是你自己。表情是你的,肢體語言也是。你只是在過程中把過去無意識的面向帶進意識層面,試著去覺察、理解與控制它們,讓它們既能展現真實的你,也能讓看到作品的人體驗到你想傳遞給他們的感覺。
說來有趣,這事特別適合自拍的情境。你想想,不論請同行親友或陌生路人拍,有人盯著你看你就很難真的自在,也很難多次嘗試。只有當你自己獨處時,才可能跟自己對話。
拍多了,看多了,你也會更了解自己。你知道那就像:「原來從這個角度看我,感覺是這樣。」「原來我平常這個表情,看起來是這樣。」「原來我的左側和右側看起來感覺不太一樣。」「原來我這樣做,會有這樣的感覺。」
當然還有最後的 Instagram 後製。影像裁切讓你可以更精準地傳遞訊息,同時也讓拍照時有一些容錯的空間。而濾鏡的選擇則讓你把原始影像不足以傳遞的情緒與情感加回去。
你說自拍是不是既有趣又有挑戰性呢?大叔們,來自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