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繪本玩遊戲

讀繪本是件很有意思的事。簡單的視覺刺激喚起豐富的閱讀體驗。同一本繪本連續讀幾次,每次的體驗都不相同。讀了幾次以後稍微停下來想一下哪些體驗是繪本的哪些元素和自己哪些經驗互動形成的,也很有樂趣。

有時候我會覺得讀繪本很像是在跟繪本玩遊戲。每本繪本的玩法都不太一樣。就像認識新朋友得有過幾次互動才知道如何相處。讀繪本也一樣,得讀個幾次之後才能把自己和這本繪本的關係看得比較清楚。

以下是最近讀過幾本印象深刻繪本的心得。感謝高雄小樹的家繪本咖啡館店長瓊文的推薦。

Why? (Nikolai Popov)(俄羅斯)

用青蛙與老鼠打架引發一場大戰的故事反思戰爭的意義。看到第三次的時候突然覺得看到的不是青蛙與老鼠的戰爭,而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戰爭。影像的後座力好強。就像《與巴席爾跳華爾滋》看到最後那種措手不及的感覺。

緋紅樹 (Shaun Tan,2001)(澳洲)

我特別喜歡這本繪本的黑暗。陳志勇的超現實插畫結合寫實的文字帶來無止境的抑鬱。每當你讀完一頁,期待下一頁能喘口氣,翻頁後卻發現自己還是無法逃離。連最後的一絲希望都很絕望。但是閱讀過程意外地很療癒。

樹上有老虎(Anushka Ravishankar,1997)(印度)

一個非常具體的故事,配上有點抽象的畫風,傳遞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自由。其實這不是太常見的繪本主題,或許因為大家都身處自由的環境覺得自由理所當然。但是放回印度的脈絡,這個故事讀來就特別有感覺。

還記得(Nina Laden,2013) (美國)

透過簡單的畫面問不簡單的問題。每個問題都在不同的參照架構轉換,樂趣完全在抽象思考的層次。例如這三個句子:「羽毛記不記得曾經是一隻鳥?」「書記不記得曾經是一個字?」「你以後會不會記得曾經是一個小孩?」

星期三書店(Sylvie Neeman,2007) (法國)

來書店看漫畫的小女孩觀察來看書的老先生。全書不論圖文都刻意只描述外顯行為而沒有任何心理狀態,讓讀者自動在腦中「補完」整個故事。我讀到第三次才意識到這本繪本「只」說了什麼。很有意思。

微乎其微的小事(Anne Herbauts,2008)(比利時)

談獨處時內心對微小事物的滿溢感受:壯麗、緩慢、悲傷……。華人的自我是社會取向的,獨處總覺空虛。我們不太懂得去體驗獨處過程中的細微感受,當然更不會懂得去享受獨處。這是本讓你面對自己的書,不論多大年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