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多年,我幾乎每年都會開車上阿里山。印象最深的兩個變化:一、歷經幾次風災,阿里山公路的路況遠不如十年前。二、大量中國觀光客上山,甲類大客車愈來愈多。上週又跑了一趟。開車在這條公路的感覺一年比一年沉重。
先說那些本地車體廠進口底盤再自行製造車體的拼裝遊覽車。總覺得它們如果轉彎時速度再快一點就會衝到對向車道,翻車,衝向山壁,或是墜落山谷。這條公路的路況幾乎沒有任何容錯的空間,根本就不適合行駛甲類大客車。
再說小客車,它們其實比大客車更危險。這次我看到的大客車多半還算規矩,車速都在安全範圍,也少有嚴重違規。但小客車超速、雙黃線超車、未開大燈的卻非常多。這次上下山讓我壓力最大的不是大客車,而是那些瘋狂的小客車。
大阿里山地區有太多鄉鎮聚落值得造訪,不是只有森林遊樂區一個景點。就像恆春半島,車城、牡丹、滿州有很多很棒的遠離省道的景點,皆可經由縣道或鄉道抵達。但恆春半島除了 199 縣道遇豪大雨較易發生坍方,其他路況都算良好。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近年積極規畫三大遊憩系統。這三大系統大部分的景點都必須離開省道,經由縣道才能抵達。但是山區的縣道路況其實都不太好,可能比平地的鄉道還差。而且很容易受到天候影響出現落石、邊坡坍方或路基下陷。這樣的道路其實也會帶來風險,不太適合不熟悉山區道路特性的遊客進入。
於是大部分的人車還是留在阿里山公路上。大車沒有犯錯的空間,小車違規行駛把犯錯的空間都用完了。任何一方不小心再多錯一點,意外就會發生。
觸口以上路段最高速限三十公里對安全也沒有太大幫助。一般人較熟悉的是四十、五十、六十和七十公里。三十公里對一般駕駛人是非常陌生的速限。長距離(五十幾公里)維持這個速度,對很多駕駛人來說是困難的。專注在這個困難的作業反而多佔用了一些應該分配到注意路況的認知資源。
高山青,澗水藍。除了低海拔地區那一望無際怵目驚心的檳榔樹,以及森林遊樂區停車場周邊太亂太俗氣,阿里山大部分的地區都很漂亮。但是為人們(外地及本地人)帶來千變萬化體驗的山區天氣,同時也帶來交通的風險。很難兼顧,而我們這幾年正在快速失去平衡。我們的公路愈來愈不安全。
這是一個困難的問題。任何能有效維護自然生態與交通安全的方法,都必須大幅改變現行管理方式。但我總覺得如果我們不積極促成這些改變,對人,對山,都會造成更多不可逆的傷害。日後一定會後悔,也對不起後世子孫。
願阿里山生態和安全能永續,公路常圍著青山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