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大客車,不論公車、客運或遊覽車,多半都是進口底盤加上本地業者自行打造車體的拼裝車。設計粗糙,讓人看了就覺得性能差又沒有安全感。然而不論從體積或性能來看,大客車都應該要給人「這機器很厲害」的感覺才對。台灣的業者怎麼能把這麼基本的事搞砸?
就像我們或許不會覺得台灣的火車有多漂亮,但當我們在還沒有電氣化的區間看著柴電機車頭在沒有任何外來的動力來源的情況下拖著九節滿載的車廂高速行駛時,我們還是能感受到它的強大力量。
台灣的大客車最近一次讓我有類似的感覺,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台灣省公路局時代的國光號,直接從美國進口俗稱灰狗巴士的 MCI 大客車。這些大客車由內到外都有非常好的工業設計,讓它看起來就很強而有力而且堅固耐用。而且在那個很多小轎車都還在手動排檔的時代,它就已經是自動排檔的了。
我還記得當年對這在公路上奔馳的巨大機械超級好奇,每次都到前座問司機問題。幾乎每位司機都會用非常驕傲的語氣談他的車,臉上還帶著得意的笑容。
我又想起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從台北搭國光號夜車回高雄。冷得要死又沒有毯子,後來就睡著了。途中醒來,發現國光號的隨車服務人員幫我蓋了張大報紙擋冷氣。事後回想那蓋著報紙的畫面應該很像遊民,但真的是很感動的。
現在的大客車就連起碼的工業設計都沒有了。各種不一致的風格硬湊在一起,加上由內到外的過度裝飾,整個就是一場設計災難。就像是把鐵皮屋裝了輪子引擎牆上貼滿了撿來的廣告紙放到路上跑。如果大客車有意識,如果它們看過「真正的」大客車,它們一定覺得很委屈很難過。
在台灣,你在一天之內就可以經歷到非常豐富的地貌變化。例如,從太魯閣到墾丁,從高雄到苗栗。台灣大部分的公路也相當現代化。國道、省道、縣道甚至鄉道,鋪面、號誌、標誌與標線都有一定的水平。當然不完美,但夠好。
台灣是一個多麼適合公路旅遊的國家呀!我們卻把公路上的大客車搞得如此慘不忍睹。是的,我們可以選擇自己開車。但開車需要集中精神應付路況,無法專注體驗公路風情。
現在台灣的大客車做的事基本上就是滿足最低限度的運輸需求。如果台灣的大客車都能有良好的品質與設計水平,再搭配能夠帶來良好體驗的公車、客運與旅遊服務,必定能讓搭車的過程本身成為一種享受。
台灣能找回大客車的驕傲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