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理由

上週末在台北捷運六張犁站旁看到一面電子告示板,其中一則訊息是:「參觀貓熊請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前往參觀」。「參觀」其實不適用這個語境,因為你會參觀的通常不會是動物。而這個不準確的用詞也讓我想再次提醒大家閱讀的重要性。

TMRT Liuzhangli Station

多閱讀,你才能獲得大量且多樣的詞彙。更重要的是,學會區辨與適當使用意義相近的詞彙(例如「看」、「參觀」、「觀看」、「觀賞」、「欣賞」……)。多閱讀,你才會懂得區辨內容的水平,不論是別人或自己的。多閱讀,你才會知道如何節制處理情緒但仍能感動人。多閱讀,你才不會一天到晚分享來源不詳的煽情故事或照片,還附上自己多感動或落了多少淚之類的濫情回應。

要知道,很多時候,你對單一詞彙選擇或理解的準確度就透露了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對內容的選擇、理解與反應,能夠透露的更多。如果你的敏感度不夠,你也不太可能意識到自己公開展示了多少你以為只有天知地知你知的個人特質。

台灣人從小到大的閱讀都是被外在條件制約的。例如提升成績、幫助升學,諸如此類。長大後,這些條件消失,閱讀行為也削弱了。這就是為什麼多數台灣成年人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如果這些沒有良好閱讀習慣的人偶有機會長時間閱讀(十五分鐘以上),大概都是在美髮店染髮或燙髮被困在椅子上動彈不得的時候。

反觀西方世界,閱讀的價值是更深層的。我們可以從電影中的閱讀看出這些價值。隨便舉幾個例子:人們被禁止閱讀後失去了思考能力(《華氏 451 度Fahrenheit 451)》),機器人閱讀後開始有了自由意志(《變人(Bicentennial Man)》),有預知能力的先知被解放後用閱讀享受他們的自由(《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複製人藉由閱讀找回人性(《遺落戰境(Oblivion)》)。

華人的閱讀觀太實用主義取向、太短視了。大家都想學「有用」的知識,但未來很難預期。如果你現在看不出來有用就不學,總有一天會栽跟頭。背景知識只能用「不懂就學」的好奇心點滴累積,「有用才學」的態度是學不到的。

還有文學。文學不只是心靈的養分,更是實務的養分。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可以讓你對內在與外在世界更敏感,更可以把腦中關於人的片段知識還原成人形。文學素養還能讓你的專業溝通更有溫度與層次,而不會只有乾澀的知識、方法與技術。

多閱讀,就從現在開始!

(註:回到文章開頭的例子。「看」會是個比「參觀」、「觀看」、「觀賞」與「欣賞」好很多的動詞。因為「看」除了表達視覺與理解,還包含了情感與關係。例如我們常會將「看」用於「看朋友」這樣的語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