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畢業季,很多學生已經開始籌辦謝師宴了。法務部廉政署《校園誠信管理手冊》裡「教師不可接受邀宴」的指引最近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很多人把批評的焦點放在指引本身的荒謬,但我覺得更應該被討論的是謝師宴這個習俗的本質。
十多年前我剛從國外回來在大學任教,總覺得學生平日盡到學習的責任就是謝師,畢業前請吃飯有點多餘。如果因為我教學表現不佳致使學生平日沒有動機學習,那麼謝師宴對我來說更是受之有愧。所以我一開始都會把想法表達清楚,然後婉拒出席。
學生沒料到這種反應,就會試著解釋。每年都這樣來回討論幾次之後就比較清楚了。學生畢業前夕舉辦餐會並安排遊戲與表演,主要目的是彼此分享畢業的喜悅與對同窗情誼的珍惜,並藉由盛裝出席象徵人生新階段的開始,算是一種成年禮。老師們不是主角,只是應邀出席觀禮的貴賓。
現代的謝師宴只是借了「謝師宴」的舊稱,主要目的並非謝師。在我了解這點之後,對所謂謝師宴就比較不排斥。任教大學的十年期間都是基於「出席學生的『畢業聯歡會』分享喜悅」的前提出席,而不是去接受感謝。
後來我又想起二十年前我自己大四那年的往事。謝師宴前的班會上,有人堅持不要邀請某些老師。當時我心裡認同,但投票時不敢舉手。大家討論一陣之後還是和諧地決定每位都邀請。所以我一直很敬佩那少數幾位異議的同學堅持「謝師」本質的態度。
那年我們在一家西式自助餐餐廳辦謝師宴。跟餐廳談條件讓學生免費使用 KTV 包廂,學生中午提前進駐,一直唱到晚上。老師們在晚宴時間抵達,大家單純用餐,行禮如儀,相敬如賓。回想起來,二十年前我們的謝師宴就已經是畢業聯歡會了,而且玩功完全不輸現在的學生。
所以法務部廉政署《校園誠信管理手冊》的基本假定「A 校於舉行畢業典禮前夕,畢業 B 班學生為感謝 C 導師的諄諄教誨與辛勞付出,特舉辦謝師宴」就不正確了,隨之而來的指引當然也不正確。
各地師生一直沒有為此習俗正名也難辭其咎。既然宴會不是為了謝師,就別再稱為「謝師宴」了。正名為「學生畢業聯歡會」,才不會有一些搞不清楚狀況的老師三天兩頭就來批評謝師宴的排場鋪張浪費,更不會有搞不清楚狀況的政府官員訂出奇怪的行為指引。
畢業聯歡會,名實相符,賓主盡歡,多好!
延伸閱讀:教養與教育;永遠不要長大(2011);改變(2010);記住自己現在的樣子(2009);友誼、年輕與青春(2008);六月的心情(2007);不再陌生(2006);我會想念你們(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