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學習的未來〉談到,面對變化速度越來越快幅度也越來越大的世界,敏銳的觀察力與強烈的好奇心是學習的關鍵。思考與學習是一體的兩面:思考引導學習,學習改變思考。思考的未來又會呈現怎樣的面貌呢?
資訊革命之前的世界變化雖然快速,但基本規則相對來說是穩定且容易預期的:大部分的人們藉由以學歷、證照或其他形式表徵的一技之長到大城市裡的大公司工作,順著階層往上,最後在某個階層退休。
在那個還算單純的舊世界裡,大家都期待能用簡單的方式預測並控制未來。去算命的人希望直接知道未來,「吃 X 補 X」的人希望直接改變自己的身體狀況,把孩子送去補習的家長希望把考不到的科目補到好,考研究所的人希望用學歷換取更好的工作……。大家都想套用某些簡單規則找出人生的完美解答。
但那都只是人們心中的幻象。這個世界原本就充滿了不確定性。是的,我們有各種科學。是的,科學的目的就是描述、解釋、預測、控制。但科學能描述、解釋、預測、控制的僅是冰山一角。我們所經歷的不確定性只會隨著世界的複雜度增加而增加。
無奈的是,台灣的教育,不論家庭與學校,從來不告訴我們的下一代真實世界的樣貌。很多人離開學校進入真實世界才開始直接面對不確定性的衝擊,驚嚇之餘往往退縮回到那個不真實但有安全感的想像世界。當這些人變成師長,又繼續用他們想像的決定論的世界來教育下一代。惡性循環於是形成。
其實人類的大腦原本就是被不確定性塑造出來的。200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認知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 與他的同事 Amos Tversky 就發現人類早已演化出許多面對不確定性的思考策略。這些策略讓我們在大部分的時候都能很有效率地找到還不錯的解答,但不保證每次都有用,也不保證找得到的解答是最佳的。此謂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有未來性的思考應該是這樣的:熱情擁抱這個不確定性越來越高的世界,讓我們的大腦做它原本就擅長做的事。不要再像以前一樣假裝自己活在可以用簡單規則預測的世界,要學會容忍與接納不確定性。在參考前人的經驗前,先形成自己的判斷。不要只是照著舊規則走,要獨立完成所有的決策。
很簡單,也很困難。簡單,因為我們的大腦早就準備好了。困難,因為錯誤的習慣與信念帶來的虛假安全感讓我們的潛能無法發揮。有點像是 Neo 當初面對 Morpheus 手上那兩顆藥丸的抉擇。你當然應該選那顆紅藥丸,勇敢吞下。
歡迎回到真實世界。
(原發表於 2012-05-24 WIRED.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