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孩子

看到一則不幸的新聞〈疑遭嘲弄想不開,國一生墜樓不治〉。報導中提到「疑似因為個性內向,在學校被同學嘲笑」,又提到「媽媽打電話給班導師,希望能透過社團讓孩子變活潑一點」。這事讓我難過許久。我當然不知道真實原因,但很想談一談「內向」的個性。

我從小就很內向。內向的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過的事我大概一件不少。念幼稚園時同學摘下對摺的葉子打開來找裡面的蟲,我跟在旁邊摘了片正常的葉子自己對摺假裝自己是他們的一份子。國小畢業旅行睡覺時被同學捉弄,國中時被惡霸同學堵住教室前後門不准離開教室。親友聚會時,內向的孩子總是最難融入同齡的孩子,也最不容易討長輩的歡心。我不敢直視別人的雙眼,即使是自己的親朋好友。

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我很明白內向的孩子的確需要協助。但我們真正需要的卻往往不是長輩們想的。我可以清楚告訴你內向的孩子不需要什麼,又需要什麼。

我們需要的不是變得活潑,而是肯定自我。因為內向,我們少了很多與這個世界的互動機會,很多時候我們收不到足以幫助自己肯定自我的訊息。長輩們此時再期待孩子變活潑,只是在已經呼吸困難的孩子臉上再壓上一個大枕頭。

我們需要的不是被改變,而是被理解。因為內向,我們不太表達自己。了解我們的人不多,這常常讓我們感到寂寞與孤獨。如果在身邊長期觀察的父母師長對孩子都沒有足夠的了解,又能改變什麼。你不理解我,憑什麼要我改變。

我們需要的不是性格的轉變,而是讓我們克服害羞交到朋友的適性的社交技巧。因為內向,我們不容易交到朋友。但性格是「自我」的核心,要改變它是不切實際的。我們還是有社交需求,但滿足社交需要並不需要改變性格。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克服害羞交到朋友的適性的社交技巧。

不要擔心內向的孩子進入社會會遇到挫折。生命總會找到出路,如果智力正常,再加上長大了也成熟了,內向的人總會找到適應的方式。老實說,內向的人一輩子受過最多的傷害往往發生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來自親近的師長與同儕嫌惡的眼光或要求改變的期待。

說說我的故事。我在 1988 年上大學,遇到最大的挑戰就是上台報告。平常跟同學說話都很困難了,更不用說是站上講台。但既然躲不掉,就想辦法克服。從口語表達到肢體語言,我花了比別人多幾十倍的時間練習。我連眼神接觸這種一般人做起來自然的事都是慢慢練出來的:仔細計算要看哪裡看多久,然後準確執行出來。

念大學時我一開始當然不是特別喜歡站上講台,但沒多久就發現好處:那讓我可以對溝通過程有最高程度的掌控,並在短時間內被最多人了解。那幫助我肯定自我,克服害羞,交到朋友。如此,我也得以將大部分的社交需求與壓力從日常生活移除。

我就這樣磨了二十幾年的簡報與教學技巧,到今天我已經有非常強的分享能力。很少人有比我更多的演講與講課經驗,不論是從主題或聽眾的異質性來看。如果你感到好奇,可以看一下我的演講與課程列表

最後,有一點我要強調:我的內向個性完全沒有改變。離開了講台,社交活動還是會為我帶來顯著壓力,與陌生人眼神接觸也總是讓我覺得困窘與困難。如果我說我在講台或舞台上比台下自在,你一定很難想像。但那就是我的適應方式。

記住,生命總會找到出路,內向的人總會找到適應的方式。內向的孩子需要的不是變得活潑,而是肯定自我;不是被改變,而是被理解;不是性格的轉變,而是適性的社交技巧。

願這位墜樓的孩子安息、家人能夠走出傷痛,也願每位內向的孩子都能平安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