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糟設計:高雄市的新型行人倒數計時號誌

2008 年的倒數第三天,我來到高雄市十全一路與自由一路口。我經常步行經過此處,因此很快就注意到行人倒數計時號誌變得有點不一樣了。這組號誌將傳統由兩個燈面組成的號誌合為單體,非常有特色。但在顯示的設計上就顯得非常不專業,違反了良好號誌設計應遵守的原則,導致易識性(legibility)極差。我在台灣各地看過太多設計不良的號誌,但是從沒看過問題如此嚴重的。

Countdown Traffic Light

用路人可能會從不同的地方觀看號誌,他們觀看的角度、距離與時間都未必是最佳的。用路人也可能在不同天候觀看號誌,也許寒風吹得眼睛流淚,也許下雨,也許起霧,總之他們觀看號誌時未必會有非常好的影像品質。因此,任何交通號誌的設計都必須滿足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在各種不良觀看情況下都要有足夠的易識性

Two Frames of a Countdown Traffic Light

要在不良觀看情況下維持易識性,關鍵在低空間頻率(low spatial frequency)訊息的特性。換個方式說,就是把影像模糊化後仍能辨識的特性。如果用整塊區域的閃爍來代表剩餘時間,閃得越急表示剩餘時間越少,那麼即使觀看情況非常不佳,觀看者還是能知覺到閃爍的頻率。又如一般的小綠人號誌,雖然變動的區域僅限於小綠人的手腳而不是整個影像,但仍然大到足以讓觀看者在不良觀看情況知覺到畫面改變的頻率。

Two Frames of a Countdown Traffic Light

高雄市的這組新型行人倒數計時號誌,是由 25×32 = 800 個像素(LED)組成的。不論是在紅燈或綠燈的時間,畫面中間 21×28 = 588 像素的區域都是沒有任何變化的,佔號誌顯示區域的比例達 73.5%。號誌利用畫面邊緣一條兩個像素寬的線進行倒數,以一分鐘的綠燈為例,平均每秒熄滅 4 個像素。換句話說,每秒鐘畫面的變動只有 0.5%!而且變動不是在畫面的中心,而是在邊緣

如此細微的變動屬於高空間頻率訊息,觀看者要在非常理想的觀看情況下才能察覺。即使是在晴天,即使距離適當,即使有足夠時間觀看,只要不是正對著號誌,邊緣的細微變化就可能被號誌邊緣的遮罩擋住。這個號誌設計太糟,即使從正面看還是會有易識性的問題。你可以親自體驗一下。請看一下第二與第三張圖,綠燈的兩個畫面與紅燈的兩個畫面。你多快能夠發現兩個畫面不同的地方?

我們在觀看號誌時習慣注視畫面中央,因此良好的設計應該將重要的訊息置於中央。這組號誌不僅讓重要訊息不易辨識,還將這些訊息置於遠離中央的區域。當使用者依過去習慣凝視畫面中央時,邊緣的影像就會落在視網膜中央窩(fovea)以外解析度較低的區域(parafovea)。那些區域只能處理低空間頻率的訊息,當然也就難以察覺畫面邊緣的細微變化。

就算你發現號誌畫面邊緣的細微變化好了。如果要知道還有多少時間,眼睛也不能凝視一個定點,而必須跟著消失的光點繞畫面一圈。人的眼球運動控制系統當然做得到這件事,但是你如果試過就知道,很辛苦的。一般人在正常的生活中不太有機會、也不太需要這樣做。我搜尋我的記憶,這種事情通常只在研究眼球運動控制的實驗作業中發生。

這組號誌或許的確在硬體功能上有所創新,但很可惜的是,顯然沒有在認知心理學與人因工程的基礎上、以使用者為中心對整體設計作過評估。

延伸閱讀:配置錯亂的交通號誌削足適履的英文路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