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七日《人間福報》的社論「認真玩部落格的小孩不會變壞」,從今年才十四歲的《[ say 起司 ˙ω˙ ] ×°》部落格作者獲得第二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青少年部落格推薦獎」談部落格對青少年發展的正面價值。主要的論點是,認真玩部落格的小孩是不會變壞的,因為他們可以透過部落格來建構自己、發展自己並進而審視自己。
這篇社論引用了我在「部落格的理由」中的觀點。在此向《人間福報》致謝,也利用這個機會說一說我對青少年寫部落格的看法。其實,「部落格的理由」只是把 2000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得獎演說「文學的理由」放在部落格的脈絡中重新詮釋。我總覺得人們對「文學」的定義過於狹窄了,只看到「產品」,而沒有看到「理由」。當你只看到產品,你或許會覺得大多數部落格上的文章和你所熟悉的文學作品是不一樣的。當你看到寫作的理由,你就會發現兩者其實是十分相似的。
台灣的語文教育也有同樣的問題。或許有不少中小學課程都要求學生寫作,但學生寫的是一樣的題目,而且是寫給同一個人看,再用同一套標準評分。當寫作的自由度被剝奪,當寫作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要求以獲得分數,寫作就失去了樂趣。沒了樂趣,孩子們就會抗拒寫作。當孩子們開始抗拒,誰又會想要主動去尋找「為自己寫」的理由呢?
台灣語文教育的另一個問題是忽略了一個事實:人是社會的生物。人類的語言固然是由符號和規則組成的系統,但語言的功能是溝通,而非操弄這些符號和規則。當我們有強烈的動機想要將想法與感覺與他人分享時,我們自然會絞盡腦汁尋找適合的詞彙和表達方式寫出句子,然後將句子組成段落,再將段落組成文章。當那樣的溝通動機被剝奪了,寫作就只剩下符號與規則的操弄,變成一件極其無趣的事。當動機失去了,誰又會主動學習呢?
我自己有一段關於寫作自由與動機的深刻經驗。1985 到 1988 年間,我在高雄中學念書。當年,我最害怕的課就是作文課。每次老師公佈題目後,我就望著作文簿發呆。沒有一次知道該寫什麼,最後通常都是胡亂寫一兩頁就交出去了。
同樣的那幾年,我卻很愛寫週記。我用掉所有版面寫一篇文章,不照規定的項目寫。固定的兩頁不夠,常常會寫到四頁,所以到了學期末我的週記都是兩本的「合訂本」。那時的心態其實很像寫部落格,就是寫些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高中校園裡的民主」這篇文章,就是來自高中三年級上學期的週記。
在當年的升學壓力下,寫週記文章是我唯一能夠體驗到自由的時刻。自由以外,我更珍惜的是那個審視自我的機會。在書寫的過程中,不僅讓我的想法更清楚,也更了解自己。我的週記實在太奇特,有一年還因此得了個「訓育成績優良」獎。我一直還保留高三上、下學期的週記。至於前兩年的週記,師長們奇文共賞爭相傳閱後就沒回到我手上了。
二十年過去,台灣社會經歷解嚴、教改,一元化的教學與評量方式似乎還是沒有改變。但對真正想為自己寫的孩子來說,部落格也帶來了一線生機。部落格是一種解放,不再有老師訂題目與打分數,讓孩子們尋回失去已久的自由。部落格也是一座橋樑,連繫讀寫部落格的每一個人形成溝通網路,讓孩子們尋回失去已久的溝通動機。
我相信,認真寫部落格的孩子不會變壞。但我也要提醒,孩子們一方面需要部落格帶來的寫作自由與動機,一方面也需要師長們的保護與引導。我建議師長們主動了解部落格的特性,跟孩子們一起學習,一起寫部落格。師長們這樣才能知道如何適當引導與保護,同時又不會給孩子過多的限制。而孩子們也能在安全環境中學習寫作,學習以文字與人溝通。如此,孩子們不僅不會變壞,反而會有更好的表達能力與溝通技巧,也會有更多的機會審視自我。
延伸閱讀:「部落格經營心得」系列文章;作文、補習與詐欺;中學語文教育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