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騙的為何是你?

詐欺集團猖獗,台灣人不分族群、黨派、年齡、性別、職業、學歷,統統被騙。政府雖已宣示掃蕩詐欺集團,但現象本身還是令人困惑。

平心而論,人不是百分之百理性,總有被騙的可能性。但是每月三千多人被騙,也太誇張了。詐欺集團不可能是現象的唯一成因,一定還 有著更深層的因素。

先談輕鬆一點的現象。網路上總是不斷流傳著一些謠言,例如「螞蟻會從耳朵跑進腦部」、「去泰國玩會被迷昏偷腎」、「炸蟑螂會使回 鍋油變清」。它固然是無傷大雅的詐騙(騙你把信轉寄出去),但也是一扇透視人性的窗口。每次一則謠言被轉寄,都有一個人作了判斷與決策:判斷內容為真,並決定將信轉寄出去。

哪些因素影響這樣的歷程?訊息本身和讀者特性都有影響。網路謠言往往利用親身經驗或新聞報導的寫作手法,或是提到專業機構名稱, 增加表面的可信度,讓內容看起來像真的。一般讀者通常不會花很多時間處理訊息,對這類轉寄訊息的內容也不是非常熟悉,在這樣的情況下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訊息說服。

有了這樣的了解,再看現實世界中的詐欺案,你會發現,除了嚴重性,兩者其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人們同樣面對似是而非的訊息作判斷,並根據判斷結果作反應。詐欺集團對訊息的設計,大概又以最近「流行」的綁架詐欺最為精緻。它正是利用問題表面上的急迫性與情緒性,分散注意力、減少判斷時間,增加你被說服的機率。

讓人困惑的是,像是轉寄電子郵件這種小事,如果訊息在沒有被用心分析的情況下就被轉寄,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舉世皆然。但台灣人不僅容易被一些和網路謠言品質差不多的詐騙訊息說服,甚至還接著轉幾萬、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給一個不認識的人,這就不只是詐欺集團的問題了。

很顯然地,民眾的判斷與決策品質及問題解決能力,都有很大的問題。而這樣的問題,又來自傳統的填鴨教育。我們的孩子在學校裡整天聽課考試,放學後去補習又是聽課考試,回家不是看電視就是累得半死倒頭就睡。週末如果不補習,也就是看電視打電動。請問,他們哪有時間培養面對模糊情境的獨立思考、分析判斷與決策能力?他們哪有時間訓練自己運用判斷力與創造力解決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在這樣的文化氛圍裡長大成人,當然就成了詐欺集團的潛在「客戶」了。

詐欺集團的猖獗,表面上是治安的危機,實際上則是教育的危機。然而危機也是轉機。這剛好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每位老師與家長都能靜 下來,反省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及對教育的價值觀。當填鴨教育消失,民眾就不再容易受騙,詐欺集團也就不可能造成今天這麼大的困擾了。

(原發表於 2004 年 4 月 20 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