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我以業界專家身分在高雄第一科大副教務長、資管所蘇國瑋教授的「智慧生活服務人機互動介面設計」課程進行了六週共十八小時的協同教學。以我跟蘇老師的專長的交集──人因工程為核心,由外往內逐層剖析創新的脈絡。
是的。創新的脈絡(the context of innovation)。這正是 2012 年三月我應邀在第十九屆人因工程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創新人因實務論壇十五分鐘演講的主題。人因工程與心理學的基礎訓練很像:學生學習很多驗證理論的方法,卻很少學到更重要的事:發現新知識並提出理論。
人因工程與心理學基礎訓練的另一個相似點是,教學與研究經常抽離脈絡。師生習慣在控制大部分變項的情境思考,較缺乏藉由進入田野對現象建立全貌觀並連結觀察與知識的訓練。而真正的創新都是在脈絡中發生的。
這可能是全台灣高等教育共同的問題。老師們教導學生非常多在控制良好的環境解決問題的方法,卻很少教他們如何在脈絡中發現問題。再加上缺乏跨領域訓練,每個學生畢業的時候都習得一組解決問題的技能,卻不知道用得上這些技能的問題在哪裡。
這次每週三小時共十八小時的課程在本質上是當年那場十五分鐘演講的展開,也是我三年來在業界工作累積心得的彙整。很高興有機會與同學們分享經驗。感謝蘇老師的邀請,也希望能幫助大家更了解自己與世界,從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中找到一條適合的路。
六週課程大綱與進度如下:
第一週
1. 人與世界:從演化到文化,從現在到未來
第二週
2. 設計思考:改造世界,改造自我
第三週
3. 使用者經驗設計:脈絡、研究、價值、體驗與設計
第四週
4. 觀察與設計:體驗生活,洞察需求,發現價值
第五週
5. 觀察與社會心理學:社會脈絡如何影響行為
6. 行為模型:以公共運輸的使用者經驗為例
第六週
7. 閱讀與認知人因:文字的使用者經驗
8. 媒體的變與不變:電視的需求與價值
當然,這套課程也適合業界。或許更適合。這些原生於實務場域的內容對學生來說需要主負責老師的引導,在業界原本就可獨立成課。全套十八小時大約可以分成幾個半天。如果時間有限,應該也可以適度濃縮,或抽取部分內容重新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