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巴席爾跳華爾滋(Waltz With Bashir)》是一部動畫形式的紀錄片,2008 年得到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在電影中,以色列導演阿利佛曼(Ari Folman)訪談他當年的軍中同袍,試圖找回他十九歲那年參與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的回憶。高雄市電影館於 2011 年三月的「人權影展」放映此片,並邀請我在九日場次的映後座談和觀眾分享心得。本文是此次分享的內容摘要。內有劇情,請斟酌閱讀。
前言
電影館的公告上說我要談屠殺事件所帶來心理層面的影響,但那其實不是我要分享的。我總覺得人們往往太急著分析電影的內容,太急著借題發揮,卻很少有機會認真面對自己看電影的體驗。我是認知心理學家,專長就是分析人在與環境互動過程中的體驗。所以今天我把重點放在體驗,各位剛剛這一個半小時的體驗。
如果不能理解自己看電影的體驗,就不可能真正懂得欣賞一部電影。不管是不是為了今天的分享,我看完電影之後一定會靜下來釐清自己的體驗,並進一步探索自己與電影的互動關係。
體驗:從超現實到現實
這部電影的視覺風格帶給我們什麼體驗?簡單線條組成的動畫是抽象的,略去了很多細節。例如,人的表情與動作,物體的結構與質地,諸如此類。一般的電影透過這些細節把我們帶進電影裡的世界,這部電影的視覺風格讓我們與電影維持了一段距離,像在看繪本一樣。高度飽和的顏色則讓我們的情緒維持在中性至正面的區間。
你有沒有意識到,這正像導演在片中訪談的創傷專家所羅門(Zahava Solomon)說的那個有解離症狀的業餘攝影師案例。當被問到如何面對戰爭的壓力時,他說他把戰爭當成旅行。他跟自己說:哇!真棒的景象。開槍射擊、火炮掃射、尖叫傷者。就像是從相機觀景窗看到的畫面,像是觀看戰爭而不是參與戰爭。
電影中所有的受訪者開始回憶時都表露出這種超現實的疏離感。例如卡米(Carmi Cna’an) 回憶中的愛之船與靠昏睡與幻想逃避害怕,羅尼(Ronny Dayag)回憶坐在緩慢行駛的坦克車上邊拍照邊開玩笑像是郊遊,佛倫克(Shmuel Frenkel)回憶在海灘備戰像渡假,導演自己回憶剛到貝魯特機場那種像是來度假的觀光客的感覺,或像記者羅恩班伊沙(Ron Ben-Yishai)描述貝魯特的老百姓在陽台上看地面的戰鬥,好像這是一部電影一樣。就連電影裡的戰鬥畫面本身都是超現實的,例如搭配著輕鬆的流行與古典音樂的槍戰。
伯亞玆(Boaz Rein-Buskila)在電影開場被 26 隻狗追的夢境是全片最超現實的片段之一。這個開場把我們推到超現實的那個端點。隨著情節的展開,導演與受訪者的回憶開始把我們帶回現實,但他們回憶中的夢境或幻覺又經常把我們推回超現實那端。
在觀看電影的前三分之二時,我們就這樣在超現實與現實間來回,但總是離現實有一段距離。越接近電影的後段,超現實的情節越少,現實的情節越多。到了薩布拉與夏蒂拉(Sabra and Shatila)大屠殺的部分,我們開始感覺沉重。然後,在電影的結尾,動畫畫面轉換為真實的影像。我們看到那些大屠殺倖存者的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看到真實血腥的屍體與屍塊。
在這個時候,我們突然回到現實。我們開始意識到這場戰爭有多殘酷。就像卡米下船之後出於恐懼跟著部隊對著一輛賓士車瘋狂掃射後發現自己殺死了一整個家庭,或是羅尼在出遊的情緒中突然必須在敵軍攻擊下開始逃命,或是佛倫克離開悠閒的海灘後發現自己殺了一個手持火箭筒的小孩。就像那個試著將自己從戰爭中解離出來的年輕人看到被屠殺的阿拉伯馬的那一刻,他的相機壞了,我們的相機也壞了,回到現實的事件中。
看完電影,我們跟電影中的角色竟有類似的體驗。
主軸與印象
每部電影都有一個主軸,電影中所有的元素都聚焦在這個主軸上。以這部電影來說,是某一種特定的想法。這個想法是戰爭對一個人的影響,以及戰爭的意義(或是沒有意義),是你在看完電影之後走出電影院會繼續思考的。電影的情節、角色、情緒與風格,都圍繞著這個主軸統整。
這部電影對情緒與情節的處理也讓我印象深刻。大屠殺是非常情緒性的事件,處理得不好得話很容易流於激情或煸情。好電影會用節制的方式處理情緒,這點導演做得非常好。失憶者尋找記憶的故事太常見,處理得不好的話會讓情節變得太容易預期。好的電影是既簡單又複雜的。簡單,所以你不會看不懂。複雜,所以不會太容易預期。這點導演也做得非常好。
背景
從二十世紀初猶太人大規模回歸到 1948 年以色列建國到現在,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在這個區域的血腥衝突就沒有停止過。以色列在 1978 與 1982 年兩次侵略了黎巴嫩,攻擊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以色列在 1982 年入侵之後繼續佔領黎巴嫩南部,直到 2000 年才撤軍。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後支持基督徒長槍黨執政。巴席爾.賈梅耶是 1982 年 8 月 23 日黎巴嫩選出的長槍黨總統,9 月 14 日被暗殺。長槍黨民兵因為總統被殺,在以色列默許下屠殺巴勒斯坦人洩憤。這就是這部電影的導演試圖回憶的薩布拉、夏蒂拉大屠殺。
結語
最後我想以我最近談過的兩部電影為例談看電影的態度。《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是泰國電影,《與巴席爾跳華爾滋》是以色列電影。兩個國家都有複雜的政治問題與獨特文化特性,對我們來說是陌生的。這有時會讓我們連帶對電影也感到陌生,擔心自己看不懂。其實任何人都有能力欣賞任何電影,只要你願意放下成見,用心體驗一部電影。希望大家有機會多看不一樣的電影,為自己多帶來一些意外的驚喜。
延伸閱讀: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