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OpenOffice.org 補給站」看到一則網友報告的趣事。這位網友在逛某家電子專賣店的時候,聽到一位顧客正在跟店員抱怨 Microsoft Office 太貴。網友熱心地走上前去,跟那位顧客說:「你可以改用 Open Office 呀!那是免費的!」。一旁的店員聽到了,回應說:「Open Office?那不是台灣人仿出來的嗎?好像很不好用耶!」
這位店員用他心中對傳統工業化世界商業模式的了解所建立起來的心理模型(mental model)來理解電腦軟體的世界。所謂心理模型,指的是個體對於自然或人造系統運作方式的心理表徵。例如,我們有電視機、冷氣機、電梯的心理模型。不論是自然或人造的系統,不論系統設計如何,人們總是會自動地發展和修改心理模型,並自發性地使用它們,就像這位店員一樣。
這個故事也再次提醒我們,這個社會上絕大多數的人其實是完全沒有任何軟體工程的知識與常識的,也不太了解網際網路興起之後對社會造成的改變,當然更不了解開放原始碼的概念。因此,許多人對於世界的心理模型,並不能適當反映現在這個世界真正運作的方式。例如,沒有軟體使用者介面的觀念,就會覺得長得像的軟體就是「仿」的。
上周四剛滿 25 歲的Shawn Fanning 在 1999 年寫了一個叫 Napster 的 P2P(peer-to-peer)檔案共享軟體,因為讓使用者能夠免費在線上共享 mp3 音樂檔案而出名。對這樣的現象,有不同心理模型的人就會產生不同的解釋。仍然停留在傳統世界的人,會覺得這是件助長盜版的事,很恐怖,像沒有天文學知識的古人看到日月蝕一樣。對於技術有足夠的了解且對社會有足夠敏感度的人,就會覺得線上音樂下載是一個不可抵擋的自然趨勢。
當年,擁有舊世界心理模型的人勝利了。2001 年 2 月,Napster 被判其提供之服務侵犯了唱片公司的智慧財產權,被迫結束服務。即使如此,2001 年的判決或許改變了 Napster 的命運,但 Napster 所帶動的潮流已經改變了、且持續在改變世界。今天,線上音樂已經成為主流,就是明證。
再回來看那位店員,你一定可以體認,必得在有了適當的心理模型之後,才能了解身邊的技術、社會與文化現象。就像有了天文學的知識才不會害怕日月蝕、有了電視的知識才不會覺得一群人對著一個黑盒子掉眼淚很奇怪一樣。
網際網路興起後的世界,和從前是大不相同的。如果只是像從前一樣把電腦當工具,那是絕對不夠的。不管你是誰,都應該主動學習與探索技術發展的趨勢。深入了解技術的本質,才能建立關於世界運作適當的心理模型。有了適當的心理模型,才能真正了解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