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畢業季,很多學生已經開始籌辦謝師宴了。法務部廉政署《校園誠信管理手冊》裡「教師不可接受邀宴」的指引最近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很多人把批評的焦點放在指引本身的荒謬,但我覺得更應該被討論的是謝師宴這個習俗的本質。

Read More 謝師宴

我在〈學習的未來〉談到,面對變化速度越來越快幅度也越來越大的世界,敏銳的觀察力與強烈的好奇心是學習的關鍵。思考與學習是一體的兩面:思考引導學習,學習改變思考。思考的未來又會呈現怎樣的面貌呢?

Read More 思考的未來

這個世界在過去兩百年先後經歷了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與二十世紀的資訊革命。每一次改變都比前一次更快速也更劇烈。如果再把二十一世紀算進來,我們的生活環境與經驗在過去十二年的改變可能已經超越整個二十世紀了。

Read More 學習的未來

人們之於大部分的產品同時有兩種角色:消費者與使用者。前者強調交易與權利,後者強調使用與經驗。人們對消費者角色很熟悉,對使用者角色相對來說較陌生。認識自己的使用者角色是重要的:擁有足夠的使用者意識才能夠懂得鑑賞設計的好壞。這樣的鑑賞力不僅可以幫助自己認出好產品,也是促進產業升級的強大力量。

Read More 從「消費者」到「使用者」

經常搭高鐵南來北往,如果沒有工作要趕也還沒累到必須閉目補眠,在車上的時間我一定全程靠在窗邊看風景。本文分享讓我印象深刻且剛好用相機記錄下來的十類景象。

Read More 高鐵十景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不論是來自外界的資訊或是腦中必須處理的資訊量都越來越大。我們能否利用現代的資訊技術輔助自己的記憶?七十八歲的微軟研究員 Gordon Bell 在《Your Life, Uploaded》書中描述了他在過去十年間的嘗試,例如利用掛在胸前的實驗性攝影機每隔幾分鐘就自動拍攝照片並記錄位置。

Read More 記憶的未來

我在〈閱讀的未來〉提到,資訊爆炸與技術演進會改變閱讀的內容分布與媒介特性,但不會影響基本的閱讀技能,只會驅使讀者發展出更有適應性的閱讀策略。那麼,書寫的未來呢?這個問題可能比閱讀的未來更難回答。

Read More 書寫的未來

從網際網路普及引發第一次資訊爆炸以來,就經常有人好奇閱讀的未來會是怎樣的面貌。在行動裝置普及引發第二次資訊爆炸以後,對此問題好奇者又更多了。我試著從閱讀心理學的觀點說說我的想像。

Read More 閱讀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