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高鐵運量不如預期?

台灣高鐵通車前預估每日運量是二十四萬人,實際上卻不到一半。原因有三:公共運輸不發達、產業發展遇到困境、以及大眾感受不到價值。三個層次彼此有關聯。能充分了解原因,就能找到共創價值提升運量的機會。

THSR Zuoying Station

公共運輸不發達

台灣各地公共運輸不發達,高鐵節省的時間都會被那些讓你等到地老天荒的地方客運與公車浪費掉。當大部分地點從當地高鐵站利用公共運輸都很難、甚至無法抵達,大部分的人搭高鐵的意願也不會太高。

有高鐵之前,長途運輸的幾種方式耗費的時間差不多:火車、客運、自行開車。如果到了當地的行程不是定點,而是多點,通常都會自行開車。長途駕駛當然是負擔,但到了當地的交通問題也只有用這種方式解決。

高鐵通車之後,更多人不開車來到外地。各地公共運輸系統不發達的問題也更被突顯出來。以往公共運輸被認為只為弱勢族群提供服務,就連從中央到地方的相關局處首長都常有此誤解。高鐵的出現讓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有利用公共運輸的需求。

產業發展遇到困境

各地公共運輸不發達,票價對大眾來說又有點貴,高鐵的使用者還是以商務客為主。商務行程一般來說較單純,經常可以迴避公共運輸的不便。例如對方會派車接送,或是可以搭計程車。

但是台灣的產業發展也面臨困境。產業結構始終無法順利從代工轉型到能創造更高價值的品牌與設計。此外,台灣早已進入服務業產值超過 GDP 七成的服務經濟時代,服務業應能卻未能創造更高的價值。

台灣產業發展的困境影響了商務旅行的頻率(產業外移,工作也跟著外移),以及商務旅行能創造的價值。這些都反映在高鐵僅有當年預估的一半的運量上。

大眾感受不到價值

如果你隨機問一百個人,大概一百個人都會覺得高鐵票價太貴。但是北高自強號票價是高鐵的一半,旅行時間卻是三倍以上,相較之下還比較貴。高鐵「貴」的感覺來自於節省的時間無法為商務客以外的一般大眾創造更高的價值。

價值感與前述兩個層次的問題都有關係。各地公共運輸不發達,就算能用三倍的速度長途移動又有什麼用?到了當地想到處走走,結果時間都浪費在等車轉車。要省時就要搭計程車,又要再花更多錢。這都削減了高鐵能為大眾創造的價值。

產業發展的困境導致薪質水平停滯,也造成時間不值錢的現象。大眾覺得花比自強號票價多一倍的錢,即使省兩倍以上的時間還是貴。高鐵當然需要檢討票價,但更應該積極創造價值。例如高鐵可以讓乘坐的體驗更豐富,而不只是讓乘客晾在那裡等時間。也應該主動回饋自身經驗給地方政府與公共運輸業者,促成更完善的公共運輸系統。

延伸閱讀

公共運輸

產業結構

生活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