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在台灣的百貨公司、賣場、餐廳或任何公共場所,總是會有許多小孩到處亂跑,而且不斷發出尖銳的叫聲。起初,我總會忍不住在心裡想著:「虎姑婆呀,出來把這些小孩吃掉吧!」後來想想,這些孩子會這樣,不是他們的錯,而是父母的錯。虎姑婆應該吃掉他們的父母才對,雖然,呃,大人可能比較難吃。可惜的是,現代社會沒有虎姑婆。就算有,吃人不僅違反法律,也不衛生。

Read More 吵鬧的小孩

機器能否產生有意識的心靈?我們覺得蟑螂可能沒有意識,我們覺得烏賊可能沒有意識,但我們覺得黑猩猩有意識,也覺得人有意識。你的電腦沒有意識,民航機的自動駕駛系統也沒有意識,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們能製造出運算能力和人腦一樣強大的機器,這樣的機器會不會像「魔鬼終結者」中的 Skynet 一樣產生意識?在一般人的直覺中這是可能的,否則也不會有這麼多基於類似假定的電影。

Read More 機器能否產生意識(五):結語

為了回答「機器能否產生意識」的問題,人工智慧研究者 Hans Moravec 設計了一個稱為「義腦(brain prostheses)」的思考實驗(thought experiment)。這個實驗有幾個假定:第一,我們的神經科學已經進展到能夠完全了解大腦中每一個神經元的運作。第二,我們能夠製造人造的神經元,不僅能夠模擬任一真實神經元的運作,更能與真實的神經元連結。第三,我們的顯微手術已經進步到能夠在不干擾大腦整體運作的情況下,將大腦中的任一個神經元以功能完全相同的人造神經元替換。

Read More 機器能否產生意識(二):「義腦(Brain Prostheses)」實驗

2004 年的電影「機械公敵(I, Robot)」是一部以人工智慧為主題的科幻片。在 2035 年的世界,許多工作已由機器人代替人類完成。機器人像傭人一樣,聽命於人類主人,並遵守機器人三定律:第一,不能傷害人類,也不能因為不作為導致人類受傷;第二,不管人類命令他們做什麼都得做,除非抵觸第一定律;第三,他們必須保護自己,但不得抵觸第一、二定律。

Read More 機器能否產生意識?

今年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首度試辦寫作測驗,明年將正式計分。面對此一新制,家長憂心,孩子擔心。補教業者心情大好,趕著舉辦各種基測作文模擬測驗,用各種誇張的例子試圖傳遞「現在的國中生作文程度普遍很差」的訊息,說服家長掏錢送孩子去補作文。我必須說,「作文能力可以藉由補習提升」的說法,根本就是詐欺。

Read More 作文、補習與詐欺

閱讀是人類有史以來所發明的最複雜的認知技能。要將印刷的符號解碼還原為有意義的語言,涉及了包括知覺、記憶、語言和思考等認知歷程及不同認知歷程間的交互作用。閱讀技能並非與生俱來,需要反覆的練習才能熟練,也不是每一個人最終都能熟練地閱讀。

Read More 閱讀與認知

4 月 21 日的中廣新聞網有一則新聞,標題是「推動閱讀 杜正勝說夸父追日」。如果只看到標題,可能有不少讀者會理解成「杜正勝覺得推動閱讀的人不自量力」。事實上,新聞的內容是關於教育部推動的「萬人說故事」活動的啟動儀式,部長杜正勝透過視訊參與,並扮演「故事爺爺」,為小朋友講「愚公移山」與「夸父逐日」的故事,勉勵小朋友仿效愚公與夸父不屈不撓的精神,培養堅持的意志。

Read More 如何寫好新聞標題

文建會上周末開始聯合推動「全國閱讀運動」,地方政府也都同步舉辦了推廣閱讀的活動。推廣閱讀的動機當然值得肯定,然而政府對「閱讀」的看法似乎過於局限在「文學」和「書籍」等閱讀材料的內容和媒介上,忽略了更根本的閱讀技能的培養。

Read More 閱讀做為一種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