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的藝術
我們總會在生活中根據觀察作出推論。推論是超越已知、理解未知的過程。「已知」是「證據」,我們猜想的「未知」是「假設」。推論的困難在於不確定性:你怎麼知道你的假設有多接近真實?
Read More 洞察的藝術我們總會在生活中根據觀察作出推論。推論是超越已知、理解未知的過程。「已知」是「證據」,我們猜想的「未知」是「假設」。推論的困難在於不確定性:你怎麼知道你的假設有多接近真實?
Read More 洞察的藝術簡報要產生力量,簡報者就不能只是單純地呈現或分享。必須賦與自身經驗意義,以意義連結聽眾經驗,為聽眾創造價值。這需要非常強的洞察力、同理心、抽象推理與組織能力。但如果能掌握幾個原則,還是能讓這事變得容易些。
Read More 簡報的力量:化「經驗」為「價值」「分類」是基本心理歷程,是經驗類化的基礎。我們不只分類事物,也分類人。但分類也有副作用,它讓我們高估類別間的差異,低估類別內的個別差異,並產生內團體偏私(in-group favoritism):對內團體成員的優點與外團體成員的缺點印象較深刻。用白話來說:「我們跟他們很不一樣。我們都很好,他們都不好。」
Read More 把「他們」變成「我們」「出路」對心理系的學生來說一直是件很困擾的事。表面上很多工作都和人有關,但心理系的訓練好像又做不了那些工作。要跳出困境,你就必須確認,自己:一、必須真懂心理學;二、不能只懂心理學。
Read More 心理學的天空各行各業都有神棍。你知道,就是沒什麼本事卻把自己吹噓得比任何人本事都大,還宣稱買了他的天價產品或課程就可以立即致富、解決難題,或做到任何實際上很困難做到的事。
Read More 神棍不分東西方,所有的商業電影都在強化主流社會的基本價值觀。觀眾在看到自己的價值觀被威脅而後獲勝,內心的喜悅強化了原本的價值觀,讓他們覺得自己活在安全、真實、正義的社會中。不僅寓癒於樂,也讓人們更願意看電影。
Read More 電影裡的價值觀近年來,很多台灣企業都意識到創新的重要。大家相繼開始「導入」各種設計思考的方法,但未必都很順利。究其原因,還是與企業文化有關。
Read More 台灣企業的創新困境台灣的教育太重分流,職場太重分工,很多人都只有單一領域的訓練與專長。雖然開始意識到跨領域的重要性,真跨出去的很少。多年來我自己跨了很多領域,也有不少觀察。跨領域的難度,不在領域間的差異,而在學習的動機。
Read More 跨領域,怎麼跨?「觀點太少,論點太多」是很多個人或媒體讓人感到無趣的主因。這「少」與「多」當然受到難度的影響:觀點的形成很困難,論點的產生很容易。前者是以不同的參照架構詮釋完整的現象,後者則是在相同架構內以個人立場爭辯局部現象的意義。
Read More 觀點與論點台灣近年食品安全與造假問題層出不窮,無良業者當然得負最大責任。但當不同業者都做同樣的事而且還能夠騙到消費者的錢時,消費者也該反思自己有哪些不適當的信念被業者利用來欺騙我們,又該如何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Read More 做個更聰明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