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

什麼是學習?在詞典的定義中,「學習」指的可能是獲得新的事實、獲得關於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識、或是理解某些想法。這些說法有一個共通之處:學習涉及了認知表徵與歷程的改變。

Read More 學習與認知

我們的大腦不是像電腦一樣的通用計算系統,而是演化塑造出來的特化的計算系統,目的是適應環境。我們的認知能力也不是為了處理課堂上的知識設計的,而是為適應性及功能性的行為服務的。可以這樣說,人是一種有適應性的、主動的有機體,而不是一部被動執行指令的電腦。

Read More 認知與學習策略

機器能否產生有意識的心靈?我們覺得蟑螂可能沒有意識,我們覺得烏賊可能沒有意識,但我們覺得黑猩猩有意識,也覺得人有意識。你的電腦沒有意識,民航機的自動駕駛系統也沒有意識,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們能製造出運算能力和人腦一樣強大的機器,這樣的機器會不會像「魔鬼終結者」中的 Skynet 一樣產生意識?在一般人的直覺中這是可能的,否則也不會有這麼多基於類似假定的電影。

Read More 機器能否產生意識(五):結語

為了回答「機器能否產生意識」的問題,人工智慧研究者 Hans Moravec 設計了一個稱為「義腦(brain prostheses)」的思考實驗(thought experiment)。這個實驗有幾個假定:第一,我們的神經科學已經進展到能夠完全了解大腦中每一個神經元的運作。第二,我們能夠製造人造的神經元,不僅能夠模擬任一真實神經元的運作,更能與真實的神經元連結。第三,我們的顯微手術已經進步到能夠在不干擾大腦整體運作的情況下,將大腦中的任一個神經元以功能完全相同的人造神經元替換。

Read More 機器能否產生意識(二):「義腦(Brain Prostheses)」實驗

2004 年的電影「機械公敵(I, Robot)」是一部以人工智慧為主題的科幻片。在 2035 年的世界,許多工作已由機器人代替人類完成。機器人像傭人一樣,聽命於人類主人,並遵守機器人三定律:第一,不能傷害人類,也不能因為不作為導致人類受傷;第二,不管人類命令他們做什麼都得做,除非抵觸第一定律;第三,他們必須保護自己,但不得抵觸第一、二定律。

Read More 機器能否產生意識?

今年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首度試辦寫作測驗,明年將正式計分。面對此一新制,家長憂心,孩子擔心。補教業者心情大好,趕著舉辦各種基測作文模擬測驗,用各種誇張的例子試圖傳遞「現在的國中生作文程度普遍很差」的訊息,說服家長掏錢送孩子去補作文。我必須說,「作文能力可以藉由補習提升」的說法,根本就是詐欺。

Read More 作文、補習與詐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