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迴響的心理分析

所有的部落格系統都有迴響功能,讓作者能夠很容易看到讀者的意見,也讓讀者能看到彼此的意見。很多部落客開放了這項功能,卻忽略了一項關鍵事實:只有少數讀者會發表迴響,絕大多數的讀者都是沉默的。這些沉默的讀者只是不習慣或覺得沒必要發表迴響,未必就認同或反對你的文章或其他讀者的迴響所傳達的觀點。這麼說吧,讀者主動發表的迴響,並無法代表所有的讀者的共識。

人的思考有個特性,就是會依據能否想到相關的例子,來判斷事件的機率。想到的例子愈多,就覺得機率愈高。試著回答這個問題:「英文詞中以『R』開頭的比較多,還是『R』在第三個字母位置的比較多?」大部分的人會說是前者,事實上,正確答案是後者。為什麼覺得是前者?因為一般人很容易想到『R』開頭的詞,卻不太容易想到『R』在第三字母位置的詞。

部落格的作者也是人,當然會受到這個特性所影響。他們讀了迴響之後,在記憶中有了一些印象。當他們問自己「讀者對我的文章有什麼想法」時,想到的都是迴響的內容,於是就高估了讀者之中有某種看法的人的比例。有些部落客甚至會因此而相信,他們看到的迴響,就等於大部分讀者的意見。

作者如果對讀者的特性有了不適當的假定,寫作必然受到影響。一個比較極端的狀況是,作者最後只寫給那些常發表迴響的人看。抵達這個極端的循環是這樣的。作者如果寫了常發表迴響的人喜歡的文章,他們因為高興就發表更多迴響。作者如果寫了反駁常發表迴響的人的文章,他們因為生氣也發表更多迴響。更多的迴響增強了作者對於讀者特性的錯誤認知,也增強了作者為發表迴響的人而寫的行為。

迴響除了與作者有關係,與閱讀迴響的讀者也有關係。其他的讀者讀過迴響以後,同樣地也會高估了讀者之中有某種看法的人的比例。他們也有可能會認為,你的讀者之中,大部分都是像發表迴響的人那樣的。當他們那樣想的時候,就會影響他們對你的印象。

人在現實世界中與其他人互動時,會根據一些可以看得到的表面訊息,例如外貌、髮型、服裝、談吐、眼神、肢體語言等,很快地對一個人形成整體的印象。這個印象形成的過程,當然不會非常準確。一方面是因為基於有限的訊息作推論,一方面則是很容易受到刻板印象所影響。但是,我們無法阻止別人對我們形成印象。

在網路上也是一樣。讀者會根據你談論的主題、你的用字遣辭、甚至是標點符號的使用,來形成對你這個人的印象。你的讀者覺得其他的讀者都是哪些人,當然也會影響你在他們心中的形成的印象,就像我們平時根據你跟哪些朋友往來來判斷你這個人一樣。如果讀者誤以為迴響具有代表性,而據以形成對你的印象,那樣的印象很顯然地就失去了準確性。

一旦沉默的讀者對你、對其他讀者形成了印象,那樣的印象就會影響他們的行為。如果他們覺得你的讀者「都是」某一類型的人,而他們並不屬於那個類型,他們可能就會選擇繼續沉默。如果剛好遇上一個專門為迴響而寫的作者,沉默的讀者甚至有可能選擇離開,不再閱讀你的部落格。

部落格迴響的代表性不足,也是《Taiwan 2.0》與《布洛卡區》不開放站內迴響功能的原因之一。其實,在《Taiwan 2.0》尚未從《布洛卡區》獨立、《布洛卡區》也尚未部落格化時,文章都是以純手工寫作的靜態網頁發表,原本也沒有迴響功能。即使如此,讀者如果有話想說,還是會直接寫信來。九年來,我從未錯過讀者的意見,也從未失去與讀者交流的機會。

在 Web 2.0 的時代,真正的迴響,應該是在部落圈擴散的,而不應該只侷限於站內。所以,我的作法是提供找到這些迴響的連結。讀者可以順著每篇文章後面的連結找到文章在 HEMiDEMi 的書籤資訊頁面,然後閱讀別人的迴響,或發表迴響。讀者當然也可以在自己的部落格發表評論,而且不用發 trackback。反正其他讀者順著每篇文章後面的連結搜尋 TechnoratiGoogle Blog Search,就可以看到有哪些部落格文章連結這篇文章了。

當然,你未必要採取跟我一樣的作法。如果你選擇繼續開放迴響功能,請務必記住,你看到的迴響不代表所有讀者的意見。你當然應該感謝並重視那些願意主動發表迴響的人,也應該根據迴響所提供的訊息幫助自己學習與成長。但是,在寫作時,不要只想到那些發表迴響的讀者,也要想到大部分的沉默的讀者。只要對迴響的代表性有正確的認識,也不要對迴響過度反應,相信你還是可以快快樂樂地寫作,也還是可以維持你的部落格的主體性。

延伸閱讀:如何寫淺顯易懂的文章防禦性寫作部落格:為誰寫?如何寫?部落格讀與寫中時部落格作者的天賦與詛咒以開放與接納的胸襟面對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