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旅程的記錄與記憶
經常在各地移動,很多地方可能是第一次去,下次不知何年何月。所以我都會儘量記錄移動過程中的細節。這些記錄的方式會隨著技術的進步而演進。本文分享目前的方法。
Read More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旅程的記錄與記憶經常在各地移動,很多地方可能是第一次去,下次不知何年何月。所以我都會儘量記錄移動過程中的細節。這些記錄的方式會隨著技術的進步而演進。本文分享目前的方法。
Read More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旅程的記錄與記憶台灣高鐵營運十七年來對台灣社會的影響不只是便利,更促進了價值觀的典範轉移。從骨幹到最後一哩,形成連鎖反應。我個人就是在這十七年間從習慣自己開車轉換到完全以公共運輸為主。
Read More 台灣高鐵啟動交通價值觀的典範轉移高鐵一日生活圈是有時差的。尤其台北畢竟還是台灣的中心。對高雄人來說,如果必須趕上台北上午九點以前的行程,就必須搭清晨六點半或更早的直達車。起床當然就得更早。十七年來跑了無數趟,磨出一套標準起床腳本。
Read More 早起的藝術:我如何學會享受高鐵一日生活圈的北高時差墨磊寧的《中文打字機:機械書寫時代的漢字輸入進化史》是一本百年難得一見的傑作。我個人身為受過漢語語言學訓練的閱讀心理學家,對相關議題更為有感。本文直接分享心得。不是導讀,也不是書評。
Read More 《中文打字機》:對現代化的焦慮與渴望驅動人們重新發現與認識中文滑臉書看到一則動態,說搭火車通勤最大的夢靨是在車上遇到認識的人,即使是熟識的朋友。原本可以獨處的,現在被跟他困在一起,得一路跟他聊。我深有同感。
Read More 千山我獨行,不必相認現代人愈來愈不走路,城裡的步行環境也經常不行。於是逐漸成了惡性循環。大家都忘了,我們天生就是要走路的。
Read More 步行的理由經常從居住城市的火車站搭車往返外地,久而久之這個車站就成為家的延伸。出發時,直到上車之前都感覺還在家裡。回來時,下了車就覺得回家了。每個人都有一個這樣的車站。我的是高鐵左營站。
Read More 車站是家的延伸:我的高鐵左營站百貨公司美食街的餐廳之中,我最常吃的應該是大戶屋。每次都順便觀察鄰桌顧客,深感其客群異質性之高。大家都來了。如果平日外食都吃街邊小吃店、便當店或速食店,週末假日想要再升一級,舒服地吃頓飯,就是大戶屋了。
Read More 大戶屋:最庶民的大餐先說結論。開車三十六年,中釘四次。有三次是在愈來少開車(每個月一百公里這麼少)的最近五年,三次之中的兩次甚至集中在最近半年內。如果不是運氣愈來愈不好,就是道路愈來愈險惡了。
Read More 車在路上跑,焉能不中釘:要是中樂透像中釘這麼容易就好了捷運站出站經常要走一段長長的階梯上樓。大約十年前開始我就會把它當成日常移動過程中的身體活動機會。當然不會刻意找樓梯爬,但是如果正好就是最直接的路徑,就爬吧。
Read More 慢慢來,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