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臉書的動態回顧中看到一則十五年前(2009-10-23)的動態,底下自己有一則留言:「今年下半年開始,我平日只利用步行、公車與捷運在高雄市移動,只有週末才開車。」
那個時間點是高雄捷運通車一年半之後。捷運有基本的十字路網,公車體質改善一些但跟今日相比還是很蠻荒,有市府自己建置維運、很原始的公共自行車,還沒有輕軌,步行環境寸步難行。電子票證還是高雄捷運發行的捷運卡,一卡通獨立出來成立票證公司是五年後的事。
高雄捷運通車以來我以各種方式嘗試使用,在一年多後認為足敷替代日常移動的駕車旅次。一開始整體環境當然不是太好,我也說得很保守,就只有平日。十五年來跟著交通環境的改變成長。現在不分平假日,不分工作休閒,不分市區郊區,移動都以公共運輸為主了。
十五年來的日常交通逐漸轉向公共運輸,車開得愈來愈少。現在的車已經是進入十一年的老車(第十年每月平均里程僅 113 公里),再過幾年淘汰此車,就確定不會再買車了。今年七月寫〈逐步邁向無車人生:十年里程碑〉記錄過此事。
隨著自己的積極使用與探索,也建立了一套以使用者經驗與消費者研究為雙主軸的公共運輸觀點。而這個觀點正好是傳統的交通領域較為缺乏的。我也很高興這些年因此有不少機會與交通領域交流,幫點小忙,也從過程中繼續觀察與學習。
很多朋友會以「還不夠方便」為由,繼續選擇開車、騎機車。但如果你都不使用公共運輸,系統就少了你的輸入,你認為的「夠方便」的那一天就更晚到來(來了你也不知道)。只是等待是等不到世界變得更好的。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希望世界變得更好,你必須在它還不夠好的時候就參與改變。就像我十五年前決定轉換到公共運輸一樣。不是因為它很方便了才開始使用,而是因為我希望那個勉強堪用的系統變得更好。我如果不積極使用,就不會知道它可以如何改善。
改變世界永遠要從改變自己開始。更好的世界永遠是由你我共同參與推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