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

高等教育

十三年前我剛回台灣任教就參與了當時剛啟動的醫學教育改革。當年台灣所有醫學院都正在或即將接受第一輪的醫學院評鑑,也觸發了持續十餘年的醫學教育改革。回顧我參與的十年,不可避免地目睹不少形式主義亂象,但也的確看到更多正面轉變。這段經歷讓我意識到,台灣的心理學教育也需要改革。

Read More 心理學教育改革

「分類」是基本心理歷程,是經驗類化的基礎。我們不只分類事物,也分類人。但分類也有副作用,它讓我們高估類別間的差異,低估類別內的個別差異,並產生內團體偏私(in-group favoritism):對內團體成員的優點與外團體成員的缺點印象較深刻。用白話來說:「我們跟他們很不一樣。我們都很好,他們都不好。」

Read More 把「他們」變成「我們」

台灣人民一直有很多憤怒。憤怒的不是只有年輕人,也有中年人。人們領著不能反映自己付出程度的低薪,緊抓著沒有成就感但需要它來養家活口的工作,掙扎著尋找能夠發揮能力的舞台卻不可得。有些人原已習得無助,又被這陣子年輕人佔領立法院與行政院的衝撞喚起了希望。

Read More 憤怒背後的社會脈絡

「出路」對心理系的學生來說一直是件很困擾的事。表面上很多工作都和人有關,但心理系的訓練好像又做不了那些工作。要跳出困境,你就必須確認,自己:一、必須真懂心理學;二、不能只懂心理學。

Read More 心理學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