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圖書館與連鎖書店:四十年的角色翻轉

高雄市有 61 座市立圖書館。我有空就會利用公共運輸去探訪。目前造訪過 43 座,也有一些體會。

Public Library

原縣區多數早期的分館分館建於 1980 年代「一鄉一圖書館」政策下。舊市區的老分館則略早。都是經濟發展到一個程度才有餘裕讀書的指標。

同期另一個文化指標是大型連鎖書店。1982 年金石堂、1989 年誠品分別在台北開了第一家書店,幾年後才來到高雄。不只賣書,也引導台灣社會學習現代生活。

早年圖書館藏書有限、通閱制度不完善、環境不佳,主要以學生自修為主。那個單純穩定的時代,大眾想知道什麼就從書店買什麼書。圖書館反而比較不被依賴。

上世紀末以降,公共圖書館開始現代化,轉型為以人為中心的設計。軟硬體大幅提升,成為許多地方最好的公共空間。體驗甚至超越咖啡館。連鎖書店主導生活風格的時代也結束了。

隨著世界變化加速,解法更多元、書籍更快過時(文學除外),圖書館正好回應「書買不完、放不下、只看一次」的痛點,提供更適性的閱讀體驗。

就像不需擁有汽車也能透過短租、計程車、Uber、公車式小黃或幸福巴士使用汽車,這個時代的圖書館順勢接上了「產品服務化」的趨勢。從老派的靜態文化場域蛻變為現代的服務體驗典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