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圖書館李科永分館今年八月邀請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設計舉辦「高中生交通藝術夏令營:街頭藝術行動」。近期在館內展出部分學生作品。雖然只是短期實驗,卻也的確引發洞察。
有兩件作品都在「玩」,我很喜歡。一件是在街頭玩跳房子遊戲,還安排各種障礙物反映行人環境的現況。另一件則是街頭瑜珈,重新想像街道作為生活空間的使用方式。
你說這有點不切實際嗎?倒也未必。以前汽機車還沒那麼多,我們的確就是在門口的巷弄玩。小孩騎腳踏車也不用擔心。當然不一定會做瑜珈,但街道真的就是生活空間的延伸。
也許有人覺得「那是以前」。其實直到今天,很多單純的住宅區、稍微封閉一點的聚落,依然是這樣的。除非是比較大的街道,巷弄幾乎沒有車流。
例如高雄的前鎮聚落。這條巷子的巷底是前鎮河廢河道公園,不太會有車輛進出。阿公就在家門口把鋁罐當足球踢給孫女接。黃髮垂髫,怡然自樂。
前鎮聚落以現代角度觀之,是絕佳的住宅區。有美國郊區住宅區的感覺。半封閉,遠離大馬路與商業區(但又不遠,隔條街就是夢時代),廢河道公園與前鎮河畔休憩空間寬廣,周邊交通與生活機能良好。
當然也不是沒有問題。例如公共運輸都在外圍,真正進到聚落內的正班公車只有一條 37 路(70 路僅部分班次延駛鎮州路)。但是基本的生活質地是很好的。
很多時候我們對生活的想像太單一。想要方便,要有高樓大廈與大商場、大馬路,住家的街區要有所有的生活機能。生活環境常常很擠很亂。為了方便,我們也被迫習慣很擠很亂。幾乎忘了好好生活的韻律是什麼樣子的。
步行環境不只是路權或交通問題,更是好好生活的關鍵。到哪裡都很好走路、都想走路、都喜歡用走的去,到處都能好好走路、愈走愈多。不太需要開車、騎機車,街上車也不多。這才是能夠好好生活的地方。
中華民國運輸學會今年八月也舉辦高中職生運輸創意競賽,讓同學們從生活中、從行人與公共運輸使用者的角度去發現讓環境變得更好的機會。我有幸協助評審,深感下一代真的比上一代更強。
正如我在〈迎接現代公共運輸原生世代〉總結過的:
「你如果有機會聽現在的高中生分享他們的公共運輸經驗與願景,會發現他們不論對公共運輸的探索動機、對交通建設的知識以及現代生活的價值觀,都大幅超越了上個世代。
這個世代甚至開始翻轉上一代。他們對公共運輸的重度使用其實也產生很多有價值的洞察。也有愈來愈多年輕人開始教他們的父母使用現代的公共運輸。」
也許這個世界終究是要由高中生來拯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