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黃酥這幾年逐漸取代廣式月餅,成為這個時代台灣人的月餅。很有趣的是,蛋黃酥的性格也的確更接近台灣人的性格。
蛋黃酥的性格很像台灣社會頌讚的那種「會做人」的性格:世故老成,油滑圓融,八面玲瓏。從外皮軟到內餡,甜鹹面面俱到,甜不會太甜,鹹不會太鹹,溫順地和你互動。
台灣的社會非常崇尚中庸之道,至少我這一輩成長的那個社會。要圓融,不要有太強烈的性格。要周到,不要冒犯人。要節制,做事不要過頭。要察言觀色,融入群體。總之不要讓自己成為一根突出的釘子。
連帶地我們喜歡的食物多少也有那樣的性格。我們認為的「好吃」,共同特色就是不會有某種味道太強烈:不會太甜、太鹹、太酸、太澀、太苦、太膩、太油、太柴、太腥。
我常說麵線糊是我的療癒食物首選(而且是不加料的清麵線,連辣椒醬也不加),多少也是因為這樣。淡淡的,溫溫的,軟軟的,就只有麵線的口感。現在有些創新的作法或強調鮮味,或配料之豐富,常常喧賓奪主,反而蓋掉了麵線糊本身的素樸質地。
水果也是。這幾年開始流行一些沒有酸味的水果:例如火龍果、黃金果、血橙。也許和社會高齡化有關,老人一般吃不了太酸。
不過這裡我就有點偏離常態。我是很能吃酸的人,嚼檸檬片都沒問題。就覺得反而不太喜歡這些「不酸」的水果。水果帶點酸味,味覺豐富些。所以我最喜歡的水果還是柑橘類。
再說喝酒。很多長輩(甚至是我的同輩)喝威士忌(即使是單一麥芽威士忌)的最高禮讚就是「順口」。不過我倒覺得喝單一麥芽威士忌就是要喝它的獨特性格,甚至像青少年一樣不太成熟都沒問題。如果要中庸之道面面俱到,喝調和威士忌就好了。
最後回到蛋黃酥。有人說吃到包麻糬的,一口咬下去遇上沒有預期的口感,受到驚嚇。覺得這像是表面圓滑的中年人的叛逆。我就想到以前我們常會說有一種人是「綿裡針」,現在大概演進成「綿裡彈(ㄊㄢˊ)」了。
但是真實的社會終究不像蛋黃酥。人生百態,驚喜很少,驚嚇很多。也許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會回到食物中尋求慰藉吧。
祝大家中秋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