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黃酥這幾年逐漸取代廣式月餅,成為這個時代台灣人的月餅。蛋黃酥的性格也的確更接近台灣人的性格。
蛋黃酥的確很像台灣社會頌讚的那種「會做人」的人:世故老成,油滑圓融,八面玲瓏。從外皮軟到內餡,甜鹹面面俱到,溫順地和你互動。
不管蛋黃酥加進什麼特色風味,吃起來都不會嘗到突出的味道。前年吃過天價的吳寶春柴燒桂圓蛋黃酥。就連桂圓風味都穿不太透餡料的甜與蛋黃的鹹。
台灣社會崇尚中庸之道。要圓融,不要有太強烈的性格。要周到,不要冒犯人。要節制,做事不要過頭。要察言觀色,融入群體。總之不要讓自己成為一根突出的釘子。
連帶地我們喜歡的食物也是那樣。我們認為的「好吃」,就是不會有某種味道太強烈:不會太甜、太鹹、太酸、太澀、太苦、太膩、太油、太柴、太腥。愈多「不會」,愈好吃。
但是真實的社會終究不像蛋黃酥。人生百態,驚喜很少,驚嚇很多。也許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會回到食物中尋求慰藉吧。
預祝大家中秋健康平安。
全文
- 蛋黃酥:台灣人的月餅,台灣人的性格(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