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訊息之所以難解,有幾個關鍵原因。當然不是無解。但就像我十八年前在〈有效溝通的原則〉提過的,態度與行為改變需要細緻的同理與設計。不是靠網路吵架,也不是單靠查核報告就能解決的。
接收
- 訊息若符合你原本的信念與偏見,你就容易相信。
- 人們對多數訊息不太認真處理。這些訊息走周邊說服路徑,看起來「蠻像回事」,你就容易相信。
- 大部分的人的生活圈單純,接觸的多是「自己人」。偶爾透過網路接收「外面」的世界,就容易知覺到扭曲的真實。
- 不論一般人或專家都常對自己的判斷過度自信,經常不自覺把假訊息當真。
傳播
- 從觀察、注意、理解、記憶、回憶到表達,每個環節都會扭曲,不論有沒有扭曲的意圖。所有在網上傳播的訊息都是扭曲的真實。
- 訊息在人際之間常被當作維繫關係的工具(作為話題,或讓你知道我關心你),真偽不是重點。
- 能言善道的人常把偏見講得像事實。未必刻意,也可能是真的相信。
- 也有少數人利用政治正確與負面情緒,刻意製造似是而非的訊息。
溝通
- 大多數人不是真的想溝通,只是各說各話。
- 除非有強烈動機,態度與行為很難大幅改變。立場差距過大的訊息幾乎確定立即被拒絕,以及引起防衛。
- 很多訊息以訴諸恐懼的方式傳播。當負面情緒成為負擔,訊息來源就會被迴避與嫌惡。
- 人們會區分內、外團體。當訊息來源被定位為「他們」(外團體),就不會有溝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