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新建的歌舞館 5/13 起試營運。我很榮幸有機會參加 5/17 的特邀場,欣賞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的《是有奪久,沒有唱歌了我們》演出。
原鄉盛事
一座現代的表藝場館在原鄉啟用,原民會曾智勇 Ljaucu‧Zingrur 主委亦全程參與並致詞。我不是原住民,有機會獲邀參與慶典,甚感榮幸。全場 650 個座位座無虛席。真的是原鄉盛事。
特邀場邀請了很多貴賓。園區動員了相當多員工支援,趁此機會檢視軟硬體及服務能量。我印象深刻的是每組貴賓都是被專人帶到座位的,而不是只是指個方向給你。
歌舞館以現代的表藝場館規格設計,卻依然樸實。不會像某些場館富麗堂皇如神殿,讓你感到卑微。舊館演藝廳有個我喜歡的地方就是它很像社區的集會所。這次在歌舞館的活動也是這樣的氛圍。
從傳統中創造現代
《是有奪久,沒有唱歌了我們》是將阿美族的舞與樂的元素解構之後重構的現代舞。雖然來到非常抽象的層次,但肢體律動展現的整體的質地還是透出阿美族傳統舞蹈的定義特徵。
我最喜歡的是開場十五分鐘沒有任何聲音的第一幕。根本是人肉高速攝影機。舞者以非常非常非常慢的肢體動作演出。慢到任何幾秒之間你會覺得是靜止不動的。時間拉很長你才會意識到他們在移動。
我不是原住民,沒有相關的文化知識。當下我很好奇,如果受過傳統藝術形式的薰陶,再看這種現代的表現方式,會有怎樣的反應?也許有人不能接受,有人可以。例如我就聽到旁邊有人讚許「不穿族服演出」。
博物館的角色
以往博物館展現的向來是比較傳統的一面。但是時代不斷在改變,傳統也會以不同的形貌在不同的時代實現。博物館如何連結傳統與現代?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邀請莊團來表演是個有趣的實驗。近期重新策展的常設展是從當代到現代的連結。在八角樓特展館與生活型態館的原住民藝術家特展則是博物館的現代藝術演繹。非常能夠激發想像。
當然有些事是兩難。藝術性高了,一般遊客的接受度就低了。像莊團這場演出因為排在一般歌舞表演的時段,也開放遊客預約。但以博物館的教育目的來說,還是需要「淺」一點、教育導向的內容。藝術性高的嘗試當然還是需要的,但要做好遊客的期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