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間發現 ASUS VivoWatch 以及 AERO 手環已推出第六代,具備心電圖與透過 PPG 感測器量測血壓的功能,還通過醫材認證。這些都是它與競品的重要區隔,但似乎仍未找到對的市場。
智慧穿戴的大趨勢是 Garmin 從運動專業走向日常健康(從 Forerunner 到 Venu),Apple 則從日常健康切入運動專業。兩者夾擊之下,其他品牌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小。
Garmin 最大的優勢是 Garmin Connect 平台,從動到靜,從訓練到健康,分析一應俱全。即使是最入門的手環也能享有完整數據。
華碩若賣太貴,消費者會直接轉向 Garmin 高階裝置或 Apple Watch;若賣便宜,Garmin 幾乎每個價位都有對應產品。
目前看來,華碩多透過 3C 達人與團購網行銷產品,甚至被定位為孝親裝置。這樣的行銷策略讓產品變得像雜牌智慧錶:送禮人不在意效果,使用者也未必理解或善用功能,只是象徵性地表達關心。
例如團購網說:「看到媽媽的脈波指數高了,趕緊打電話給她是不是忘記吃降血壓藥?看到睡眠時間變短,趕緊打電話關心是不是哪裡不舒服所以睡不好?」
老人血壓要控制得漂亮很難,而且基本上每天都睡不好。你媽會先被你煩到血壓更高,睡得更差。還有,你覺得他們戴得了全天、連睡覺都戴嗎?
真正會長時間戴智慧錶的人,一定是明確知道為何要持續量測、如何解讀數據,並有提升健康或表現的動機。我自己戴 Garmin,十年來幾乎只有洗澡時不戴。
如果只是送個心意,消費者可能轉而買更便宜的產品。或者乾脆買 Garmin 或 Apple,更有品牌形象,也方便自己教學與管理。
華碩這款產品的定位模糊,既沒清楚定義目標消費者,也沒有明確描繪使用者樣貌,有點可惜。
它最合適的族群是 45 至 65 歲之間、認真關注健康但未必有運動習慣、還沒有入手 Garmin 或 Apple Watch 的中高齡族群。他們可能尚未罹患重大疾病,但各種風險已在累積,對於「及早介入、改變生活」的需求也逐漸增強。
血壓就是一個需要長期追蹤的重要健康指標。雖然 PPG 感測器仍須頻繁校準,但無需壓脈帶便能估算數值已算方便,而「方便」就是促進使用的關鍵。比起因為不方便而都不量還是好多了。
當然,單靠血壓量測無法構成競爭力,其他功能也不能輸給同價位產品。而且,不只硬體要好,軟體與平台服務也關鍵。Garmin 有 Garmin Connect,華碩的配套是否足夠,我尚未體驗過,難以下定論。
如果這套系統能準確貼近中高齡族群的真實需求,也許就能真正發揮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