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小黃初體驗,以及小黃與我

十年前 Uber 來到台灣時我就下載了 app、註冊了帳號,但從來沒有用過。日常移動公共運輸為主,計程車搭得少,幾乎都是短程,還是搭小黃。最近 Uber 也可以叫小黃了,就來試試。相當滿意。

Uber Taxi

體驗

今天搭了兩趟,高雄市區同樣路徑來回。去程下午三點多,晚上回程八點多,等待時間大概都在三到四分鐘左右。來回分別是皇冠與中華衛星的車。車子都很新很乾淨。皇冠加減速稍微有點晃,中華就比較平穩。但都算是不錯。(中華衛星向來是我評價最高的在地車隊。)

跟我之前常用的 LINE GO 相比,Uber 透過 Google Pay 從信用卡扣款,使用上稍微不太習慣。例如上車先扣一筆金額很小的預先授權扣款,下車時再扣款一次。手機總共就要收四次交易通知(Google Pay 和銀行各兩次)。我還是習慣 LINE GO,第三方支付 LINE Pay 主觀的「侵入性」 沒有這麼高(通常偏好 LINE Pay 就是可以不要直接刷卡)。

Uber 小黃給了新用戶首搭優惠(參閱〈Uber 也有小黃,一鍵出發輕鬆搭九遍 〉),最大面額的一張優惠券是 150 元。今天的第一趟車資剛好也是 150 元。所以實付 0 元。下車時系統又把預先授權扣款退了回來。

小黃與我

這麼多年來我只搭小黃。並非因為小黃很完美,而是以我幾乎都搭短程(車資甚少超過兩百元)來說,小黃已經相當堪用,而且價格實惠。

另一個原因是開計程車其實是份蠻辛苦的工作。甚至對有些司機來說是退無可退的工作。我以前常在台北搭小黃。那時距離長,聊天時聽過無數司機講他們開計程車前的人生起伏。所以我還是偏好多照顧一點小黃的生意。

但是小黃的體驗難掌握也是事實。在台北市攔車(包括北車排班)遇到瘋狂駕駛的機率最高。高雄因為路邊本來就攔不到車,多年來都是叫車,叫熟識的車行就沒問題。但我也在鳳山車站的排班車遇過瘋狂駕駛。

不過多年來也磨出一些心得:願意接受行動支付的司機會比堅持只收現金的司機好一些。主要是司機是有一點餘裕的:不會焦慮到每趟都必須立即拿到現金。其次是乘客不須手忙腳亂掏錢數錢。雙方都比較不緊繃,又有個共同信任(有時或許是共同抱怨難用)的平台,體驗就好一點。

所以早年搭小黃習慣叫熟悉的在地車隊的車,後來都用 LINE GO。最近試試 Uber 小黃也是同樣理由。多些叫車平台備著總是好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