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有個機會在新竹市舊城區停留一小時,把握機會走了一小段。正午炙熱,時間又短,僅隨意走了 1.3 公里。但已經留下很多深刻的印象。
新竹舊城區的街廓很古老,各種方向、路幅都有。屋子也是厝厝皆古厝。小路的路口不一定有號誌。但路小的好處就是車少(基隆除外;這種路幅在基隆會畫雙向,兩側路邊還停滿機車),離峰時段穿越馬路還算從容。
街廓有點像嘉義,非常質樸。騎樓算是暢通,雖然高高低低難免。車輛不少,不管是路上跑的還是路邊停的。還算好走路,但會稍微緊繃一點。必須很留意車輛。
基隆、嘉義與新竹這三個省轄市我最近都走過。基隆 2 小時,3.8 公里,嘉義 1.5 小時,2.8 公里。如果以人的性格來比喻,基隆氣派,嘉義斯文,新竹儒雅。
新竹舊城區就連一般民宅與店家的立面都算乾淨,大致維持原貌。有些店家,例如新州屋和旁邊的寶地咖啡,又把把老透天厝的立面修得更好。
照例,愈小的街巷保留愈多時間的線索。看到小巷就鑽了進來。無意間走進了新竹市的繍學號街,文昌街 43 巷。
一走進來就是華美與大成。第三家台明要從前面接近大成街那頭的 11 弄再轉進去。
看著巷子乍得有趣就走進來的一條小巷,走完才知道它還有個名字:新竹第一街。
另一條很喜歡的小巷。右側是廢棄的紅磚老屋(這個角度只拍到牆),遠處是現代的高樓。
這條巷子兩邊機車如果再多一倍就是基隆了。
進城隍廟繞了一圈。注意到新竹城隍廟也提供法事服務。
步行環境就如同大部分城鎮,不是不能走,但也還有許多需要提升之處。值得稱許的是的確已有一些改善。
例如比起其他地方近似規模與結構的城鎮,新竹市區騎樓就是比較暢通。在市區狹小的街廓中也還是做了一些轉角外推。
但是最好走的路還是車道。行人還是走車道,即使騎樓是通的。為什麼?你看小孩的滑步車就知道了。連車都能走的路,一定又平又無障礙。一般人行道地磚太硬又易破損。騎樓障礙多,高高低低,地磚又易濕滑。 而且柏油鋪面較軟,也是最適合步行的鋪面。
就像大同路兩側騎樓應該是大致可通,但大家都走車道。我也是。Google 街景看到的也是。所以我現在也比較不排斥標線型人行道了。
最後經過新竹市護城河,回到新竹車站。
高鐵通車以來,從高雄來新竹幾乎都是搭高鐵。要再進市區也是轉客運居多。我已經十三年沒來新竹車站了。車站還是很美。不同的是多了站前廣場。以前站前就是路,機車直接門口停一排,就很鄉下車站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