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強號一日生活圈:高雄⇄花蓮

對高雄人來說,花蓮向來是本島最難一日往返、到目的地至少還有六小時正常上班時間可以運用的城市。宜蘭可搭高鐵轉台鐵或國道客運,台東經南迴線更沒問題。南迴電氣化、新自強號普及以及台鐵六月底改點,三效合一讓花蓮變得更近。7/4 就跑了一趟一日來回。

TRA EMU3000 Kaohsiung-Hualian

行程

TRA EMU3000 Kaohsiung-Hualian

去程:自強(3000) 411 次(高雄 05:34 – 花蓮 09:41)
返程:自強(3000) 324 次(花蓮 16:01 -高雄 19:52)

體驗

去程五點之前要出門搭車,對一般人可能還是有點嚴苛。但我多年來很習慣了。這天就是凌晨 3:30 起床,照平日的步調喝咖啡吃早餐上廁所,4:30 之後慢慢更衣收東西準備出門。

TRA EMU3000 Kaohsiung-Hualian

發車時間非常早,早到沒有捷運與公車。計程車車資夜間加成要近兩百元。乾脆直接騎 YouBike。日出前不熱,路上車少,很好騎。

TRA EMU3000 Kaohsiung-Hualian

還了車,慢慢走到車站,過閘門進月台,才 5:17。我通常會留相當足夠的緩衝時間。

TRA EMU3000 Kaohsiung-Hualian

不是第一次搭 EMU3000,卻是第一次搭這長時間,一天來回八小時。很舒適,又新又乾淨,比 PP 和柴聯的體驗好多了。搭這麼長時間也不嫌累。照例,訂票時就選了靠窗的座位,去回程都在海側。

廁所更是大大加分。搭四小時的車不可能不上廁所,廁所太重要了。PP 和柴聯的廁所都是滿滿的不鏽鋼材質。看起來及用起來都不是很舒適。以前搭台鐵在車上上廁所的體驗都不太好(即使只是小號),EMU3000 好很多。

TRA EMU3000 Kaohsiung-Hualian

本來打算上車補眠。不過那個椅子實在太難睡了。倒不至於腰痠背痛或如坐針氈,但的確八小時都是全程扭來扭去的清醒狀態,看風景拍照。去回程天氣都很好,窗景都是風景。

TRA EMU3000 Kaohsiung-Hualian

南迴看海天。

TRA EMU3000 Kaohsiung-Hualian

花東看縱谷。

TRA EMU3000 Kaohsiung-Hualian

手機就接座椅下方的插座充電。座椅下的插座位置實在詭異。你如果不想坐在座位上像小貓小狗舔自己屁股那樣彎腰下去找,就要蹲旁邊地上再低頭去找。總之不是太優雅。我回程時還順便幫了一位阿嬤插插座,因為她顯然彎不下去。

去回程我都跟推車買了一瓶水。去程的販售人員說可用 Taiwan Pay(我因為當下手機網路有點慢,後來還是付現),回程卻說不行。但至少都可以掃發票載具。

TRA EMU3000 Kaohsiung-Hualian

不是每輛列車都有杯架。我搭的去程有,回程就沒有。杯架靠窗,對我的靠窗座位算是方便。但走道座位的旅客就得越過我前方才能放了。而且杯架沒有很大,大杯或大瓶一點的飲料還是得放前方網袋。

去程沒聽到熟悉的「飲料打翻」廣播,回程上車沒多久就聽到了。 顯然杯架幫助很大。

TRA EMU3000 Kaohsiung-Hualian

訂回程票時順便訂了便當。下午 4:30 就送到座位。有點早,就先吃了。不太習慣花蓮餐務室的 80 元排骨便當,覺得肉有些肥。但還是吃完了。現在座椅餐桌都加了止滑墊,不怕便當飛出去了。

心得

TRA EMU3000 Kaohsiung-Hualian

這種情況一般人大概會選擇提前一天過夜。但我是一日魔人。只要可以一日來回,就不過夜。天不亮摸黑出門,末班車回家,都不是問題。(如果台鐵沒有改點,這天大概還是得過夜。)另一個原因是這趟有任務在身,不是休閒行程。若是假期旅遊,自然沒必要這麼壓縮。

TRA EMU3000 Kaohsiung-Hualian

回想南迴電氣化之前,為了趕時間常常要先搭柴聯經南迴到知本再轉普悠瑪或太魯閣到花蓮,而且十點前絕對到不了。現在可以一車直達。

TRA EMU3000 Kaohsiung-Hualian

上次一日往返花蓮是 2008 年的事了。那次是從高雄搭飛機來回的。我之前沒想過可以搭台鐵從高雄一早出發、在上午十點前抵達花蓮。這次真是新鮮,也很喜歡。也反映了時代的進步。

TRA EMU3000 Kaohsiung-Hualian

去程發車以後,台鐵和仁到崇德間的東正線鋼軌被巨石砸毀。之後以西正線雙向行駛,北迴的車多少有些誤點。但我去程未受影響。回程因為花蓮始發,也是準點發車。但月台另一側往知本、原訂 14:55 抵達的 426 次就晚了將近一小時才到。

TRA EMU3000 Kaohsiung-Hualian

台鐵近來事故頻傳。雖的確是受天災影響,但台鐵的系統本身也的確需要提升,才能更安全。希望這些事件都能完整分析,並作為改善系統的依據。而不要只是找個代罪羔羊究責。系統性的問題不解,意外只會持續發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