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路文化的《誌村鑑》系列以非常小的單位(村、庄、里)介紹一個地方。第二冊說的是台南北門的三寮灣與蘆竹溝的故事。書很小本( 10.5 x 14.5 x 1.9 cm ),方便隨身攜帶,隨手翻閱。
二書合一
這本書其實是兩本書合一。蘆竹溝直排右翻,三寮灣橫排左翻。很巧妙的編排。全書彩色印刷,照片豐富,排版活潑。讀起來很輕鬆。
素材與編輯
採訪團隊有十六人,多半是歷史系所背景。收集的素材深度一定夠。但要編輯成書,就要有一致的觀點。如果太文史導向,往往會有太多無關當下的細節。如果太文青或觀光導向,往往又太淺太片面。這本書的編輯很有技巧地避開這些坑,建立了自已的觀點。
均衡的質地
說故事的方式以人與生活為軸展開,連接社會、文化與歷史脈絡。難能可貴的是它不會太文史、不會太文青也不會太觀光。一切都均衡的剛剛好。事實上很像我自己逛一個陌生聚落會採取的視角。
海線的厚度
開車或搭車經過台南海線,經常會有一種開闊與寂寥的感覺。大部分的村落你會過路口而不入。這本書帶你走進去,也讓你穿透表象的寂寥,看到當地的生活厚度。
先來後到的人
「人」是這本書的焦點:不同時期的人,先來後到的人。這些人延續的與創造的生活方式,過去留下來的生活痕跡與對未來的期待,定義了一個聚落的文化。最重要的是,讓外人(例如絕大多數的讀者)覺得這些村落不再那麼遙遠。覺得它們是親切的,值得親近與體驗。
宮廟與生活
宮廟是個不好切入的主題。我很喜歡這本書以宫廟對生活的意義為主,宗教信仰為輔。例如宮廟成為中立的第三者,平息衝突,維持秩序。也成為地方事務約定俗成的管理者。這也是為什麼我雖然沒有宗教信仰,還是會去逛廟。宮廟裡有太多生活的線索了。
台南與我
我在台南出生長大。但因為在台南市,以前又交通不便,北門感覺就很遙遠。兒時對北門的印象來自新聞報導:畫家和畫作一樣神秘的洪通,以及經常聽聞的神秘疾病烏腳病。最近一、二十年多次造訪,又重新開始認識現代的北門。這本書讓我對故鄉的另一個角落又多認識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