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誰誰誰不菸不酒認真養生卻罹癌早逝,你要我過得健康有什麼用?

「有人不菸不酒認真養生卻英年早逝,有人抽菸喝酒三餐亂吃也活到九十歲。你要我過得健康有什麼用?」這大概是每個想要自家長輩過得健康一點時會聽到的抗拒理由。甚至有些還不太老的中壯年心裡也真這麼想。但這其實是個思考的盲點。

Health

好好吃飯(原型食物,營養均衡),好好運動(漸進超負荷提升肌肉與心肺適能),好好睡覺(規律生活提升睡眠品質)的確可以促進健康,但當然不保證你不生病或受傷。

人有太多疾病來自基因,那超出你能控制的範圍。你也難保不會突然被傳染某個流行病(而你也不知道的免疫系統會如何反應)或是遇上意外而受傷。這些也超出你能控制的範圍。

面對無常,永遠要記得:不是每件事都在你能控制的範圍。但整體來說你愈強,可控的範圍就愈多。

例如你的體能比大部分的人好,你對公共運輸愈熟悉,你在外移動時的彈性就比別人大得多。不會像很多人不開車不騎機車就不知道怎麼移動了。

面對不可預期的傷病也是一樣。

如果你平常就積極促進健康,當你不幸遇上這些傷病,你的身體就是處於面對它們最好的狀態。這就是不可控之中的可控。更重要的是,你知道你能做的都做了,不會有遺憾。你會更能夠活在當下,正面面對。真的不可控的面向你也能安之於數。

我自己在今年八月初確診 COVID 就是這樣。因為每個人的免疫系統反應都不一樣,我又是第一次確診,完全無法預期自己的身體會如何反應。我又還不符合使用抗病毒藥物的條件,所以只能靠自身的免疫系統應對。

雖然是輕症,但所有症狀都還蠻強烈的。一開始發燒就燒了整整三天,燒到 39 度。我一輩子很少發燒,從未燒到 39 度過,遑論連燒三天。會不會擔心?當然會。但我已經是以非常健康的狀態被感染了。也只能信任自己的免疫系統。所幸三天後退燒,熬過了免疫反應最激烈的階段。

其實這段期間也是了解自己的機會。每個人對疾病的反應都不一樣,別人的經驗也未必能直接參考。所以就是仔細觀察與感受,沒有太多的擔心。

COVID 還蠻顯著地影響了體適能。除了疾病本身的影響(尤其前兩週),還有因為休養期間運動訓練量降低的影響。確診第三週重新漸進把運動強度加回來,有點打掉重練的感覺。

雖然難免感慨「要練回之前的狀態要很久耶」,但不會像一般人一直感嘆「體能變差了,這病好恐怖」。更多的是期待。因為八年前剛開始運動的時候體能比這次確診第二週更差,也是這樣練上來的。有過各種體能起伏的經驗,就有信心練得回來。

好,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有人不菸不酒認真養生卻英年早逝,有人抽菸喝酒三餐亂吃也活到九十歲。你要過我過得健康有什麼用?

當然有用。它讓你在不可控之中至少可控的多一點,確保你遇上不幸的傷病時處於最好的身心狀態,也讓你的身心更有韌性。最重要的是可以做的都做了,你不會去想「如果我早一點如何如何現在就不會這麼糟」,不會有遺憾。你會更能夠「得失安之於數」。

延伸閱讀